电影《半条棉被》剧照。 孔文川摄
随着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建党100周年等重要节点的到来,近两年,我国主旋律电影频繁问世,并持续“走红”,让大众感受到与时代脉搏的共振。去年上映的主旋律电影在当年电影票房前5名中占有4席,而今年有逾10部精心制作的主旋律影片登陆院线。主旋律电影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立意深刻、表现形式多样,其中民族叙事元素的呈现,为作品增添了多元的民族地域特色和审美感受。
革命题材电影
各民族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共同奋斗
电影《1921》《红船》不约而同聚焦建党事业与中共一大。《1921》以李达、王会悟夫妇筹备中共一大的召开为叙事主线,纵览建党前后数十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与英雄人物。“等一千年,那要我辈何用?国家等不起,民族等不起,老百姓也等不起!”在青年毛泽东振聋发聩的呼喊中,怀着崇高理想的早期党组织代表从全国各地赶赴上海,后又不得已转至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中,商讨建党事业与国家出路。作为此次会议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时年20岁的邓恩铭是个对革命前途抱有激情的热血青年。然而仅10年之后,投身山东党组织建设、发动革命活动的邓恩铭便于酷刑中慷慨就义。
彩色镜头、黑白画面、历史影像的交叉运用,使《1921》呈现出画面语言多元和人物情感充沛的特点。电影通过窗户里的小女孩、引起李达深思的火柴、毛泽东于租界看到的烟花等重要意象,寓意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下终将迎来独立和解放的美好希望。
《红船》则从青年毛泽东的迷茫挫折与思想成长切入,以人带史,艺术化、形象化地讲述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命运与前途的求索。影片结尾,满载希望的红船向着阳光驶去的画面契合全片的美学气质,使其愈发意蕴深长。
值得一提的是,两部电影的叙事并没有沉浸于悲壮、肃穆的气氛之中,其中不乏异乡人毛泽东与上海洗衣店老板娘互动等生活化的情节。这些看似与革命叙事无关的生活日常,使年代久远的历史伟人走近观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也表现出人民群众友善团结的温情。
《革命者》以李大钊被敌人执行绞刑前38小时的至暗时刻为主要线索,通过插叙、倒叙等非线性叙事方式,回顾其为中华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历程。影片风格延续该片监制管虎在《金刚川》等电影中一以贯之的诗意美学风格,打造了一部情感充沛的浪漫史诗。
“你不应该问我是谁,你应该问我们是谁!”李大钊淡然回答的“我们”,指不限性别、民族、工种,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这一共同理想而奋斗的“革命者”们,这也成为《革命者》的点题之笔。电影通过煤矿工人齐挽双臂示威罢工,众工友为遇难报童声讨公道,游行学生挥舞红布缝成的红旗等一系列场景,传达出各族人民势不可挡、众志成城的力量。
上述电影均着力叙述建党之初的重要历史事件,关注各族同胞为中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共同努力,再现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与此同时,也有以《半条棉被》为代表的战争题材电影,关注党的武装准备、军民鱼水深情等内容。
发生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感人事迹,在蒙尘半个世纪后广为流传。电影《半条棉被》正是由此改编,讲述长征路上3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前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徐解秀的故事。电影中出现的女红军为徐解秀缝补瑶族头巾、众村民在祠堂为红军祈福等场景表现了军民鱼水情深。同时,感化投降俘虏、为借住的村民修屋顶、凑钱救助烧了房子的村民等情节,生动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
脱贫攻坚题材电影
各民族为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共同奋斗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以其为主题的电影作品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出色表现。当年国庆档影片中,《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将主旋律与喜剧叙事相结合,讲述我国多地的脱贫故事。电影由实力派导演执导,融入商业元素,进而拓展了主旋律电影市场。
《我和我的家乡》从不同方位精心选取东西南北中5个地区的家乡故事,展现出全国各族人民共享脱贫成果的场景。其中《天上掉下个UFO》单元极富创意地将天外来物UFO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阿福村联系在一起,通过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喜剧事件,展现天眼、高架桥等西南地区的重要建设成就,以及旅游、蜡染等产业助力当地脱贫致富的显著成效。
《一点就到家》将3个青年在云南古寨的创业经历搬上大银幕,表现青年回乡创业、实现产业致富的故事。电影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取景,并邀请古寨村民担任群演。影片中,傍山而建的木质房屋、一望无际的翠绿茶田和拥有丰富动植物资源的热带景观,让这座千年古寨神秘而迷人,光影的巧妙运用为电影更添几分浪漫色彩。从开通网购、快递到种植新品种咖啡,创业青年们为这个古老的村落带来了便利生活,开启了致富之路,古寨焕发出现代化气息。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该村实现从深度贫困向种植、苗绣、旅游等多产业发展,成为人均收入过万元的示范村。2017年就有电影《十八洞村》从村民视角出发,讲述贫困户在扶贫队伍的帮扶下实现生活与思想上的脱贫。2020年推出的大型歌舞剧《大地颂歌》则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讲述这段感人故事。剧团从湖南演到北京,因考究的细节、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表现方式受到广泛好评。为了继续扩大影响,电影版《大地颂歌》应运而生。电影版不是对剧场版内容简单的复刻,而是通过运用4K摄制技术,以沉浸式视听语言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电影将《浏阳河》《马桑树儿搭灯台》《苗岭连北京》等湖南民歌有机融合于叙事中,增加了民族风情元素,传达出各个叙事单元的核心内涵。
文艺创作始终肩负着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立足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主旋律电影创作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获得大量感人素材与灵感来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国各族同胞齐心协力,民族叙事也成为主旋律电影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服饰、建筑等元素的有效运用不但丰富了电影的细节叙事,更为电影增加了独特的地域风情与生动的艺术效果。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