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宋代海船: 一个巨大的历史信息宝库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杨诗琪 文/图 发布日期:2021-07-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随宋代海船出土的木牌、木签。

  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审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泉州,这座濒临海洋的中国南方港口城市,以珍贵的物质遗存和活态的文化传承,不断诉说着这座城市古往今来的辉煌。

  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以“刺桐”之名享誉世界,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而把它与世界的海洋联系起来的,就是那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舶。

  1975年3月,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的消息轰动一时,被称为“世界考古珍闻”,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评价它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宋代海船后经“拆解船板、化整为零”的方式运出,并趁船板水性未完全消失之时,对其进行安装复原,用铁架支撑、加固。1979年,一座崭新的古船陈列馆在泉州开元寺内东侧(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旧址)兴建起来,并对外开放。

  宋代海船重见天日轰动国际考古界,古船以及大量随船出土文物穿越历史烟尘,拉开海上丝绸之路恢弘图景的一角,展现出宋元中国蓬勃兴盛、联通东西的海外交通贸易。

  海船船舱内有大批海外采购归来的香料药物和其他珍贵遗物,包括木货牌、签,钢、铁器,陶、瓷器,铜、铁钱,竹、木、藤、棕、麻编织物,文化用品,装饰品,皮革制品,果核,贝壳,动物骨骼等,共计14类、69项,其中香料药物数量最大。

  宋代是香料药物进口最多的朝代,南宋时,进口的品种已达300多种,惠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随船出土的2350多公斤未经脱水的香料药物,不仅展示了南宋泉州庞大的海外贸易规模,也反映彼时人们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活。

  出土文物中,考古人员淘净收集了约5升胡椒。胡椒产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地,主要的药用价值是散寒、醒脾、开胃,常作调味品。宋朝时期,胡椒被大量进口,史书记载临安(今杭州)曾日销44担,可见当时国内对胡椒的需求量之大。

  出土香料里还发现有槟榔的痕迹。在宋元时期,泉州的槟榔贸易非常兴盛,嚼槟榔是当时的一种文化风尚,也是一种待客之道。在宋代诗人郑域的《槟榔》一诗中,就有“日啖槟榔当啜茶”之句。此外,槟榔有消瘴之用。除了烧香、熏衣、消毒、调味等作用外,宋朝时期的香料还被大量应用在医药上,对我国传统医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加强海外贸易中的运输管理,便于识别货主、货物,木牌、木签应运而生。它们是一种杉木片做成的标记,木牌有八角形、方形,木签有长方形、菱形、楔形、钉状形等多种形态。牌签上用毛笔字标注了人名、地名、商号或其他记号,再将其用绳子与货物捆在一起。木牌、木签类似于现代托运货物时的标记,从名字中还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不同阶层人们的追求与享受。

  出土的木牌、木签共有96件,名称多种多样。“狗间记号”“南家”“西河酱瓜”等,无疑是商家记号,“西河”是林姓的族号,可知这个酱瓜店的老板是林先生。“安郡”“河郡”“兆郡”“昶郡”等十几块带“郡”的牌签,可能是住在泉州的皇族机构“南外宗正司”贵族们的封号。牌签上的“曾干水记”“林干水记”“张干水记”,书“幹”(即“干”)字木牌可能指代宋朝干办官所运的货物。

  有趣的是,还有一块叫“哑哩”的木签,这是一个侨居泉州的阿拉伯人的名字。“哑哩”是Alla的音译,他(她)也向这艘船定购了一批货物。除此之外,那些叫“尤工”“杨工”“三九工”以及“张什”“王美”“小陈”之类的牌签,被认为是与船上的水手或打杂工有关,书“工”字木牌可能是船员水手携带私人货物的说明。在宋朝,船主往往允许船员携带一定数量的货物,以此来抵偿工资。

  海船上除了舶来品,还发现有陶器、瓷器共50多件,包括碗、钵、盒、釜、瓮、罐、瓶、壶等船员的生活用具。这些器具产地丰富,不仅有德化窑的白釉碗和粉盒,也有晋江磁灶窑生产的远销阿拉伯地区的军持(一种瓶装盛水器),还有泉州东门窑的青釉碗、浙江龙泉窑的青釉瓷器、福建建窑的黑釉兔毫碗等。这些器具充分展示出宋元泉州的陶瓷产业规模,以及其作为全国海外贸易货物集散中心的重要地位。

  史料记载,到元朝时期,泉州曾与近百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在这艘写满刺桐故事的宋代海船中,我们似乎看到一艘艘海船,载着商人、传教士、旅行家、纲首、舵工、水手,以及受世人青睐的中国制品和海外舶来品,穿梭于中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充满魅力与机遇的刺桐城,实现着商业梦想。

  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载体,也是文化交流的引子。宋元时期,随船而来的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不断融合,和谐共处,留下众多宗教石刻与文化民俗,缔造着诸如“锡兰王子在泉州”的传奇。而今,在千万艘油电动力的巨轮轰鸣声中,我们似乎仍能感受到宋元时期泉州港的航海精神。这些船航行在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继续联系着世界,并向外界传递着“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的讯息。

  1.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