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关键在于落实。
一是深刻把握长江文化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万里长江,孕育了长江文化,哺育了中华文明。在长江上游发现的旧石器早期巫山人、长江下游出现的繁昌人字洞旧石器文化,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到200万年前。稻作、铸铜、冶铁、建造、陶器、漆器、瓷器、丝织、盐业等在长江流域勃兴,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在长江流域繁荣兴盛,巴蜀、荆楚、吴越等文化形态在长江流域交汇交融。可以说,长江文化印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熔铸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长江文化所展现的和合共生、创新创造、开放包容,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我们应从长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把长江文化作为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大力保护长江流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长江流域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00多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1300项,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彭头山文化、石家河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一系列考古成果,都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实证。因此,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应加大长江流域考古发掘力度,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阐释工作,把长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华文化基因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守护好长江流域历史文化遗产,全面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等保护,系统实施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措施,将保护工作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延续历史文脉作出新贡献。
三是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挖掘长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我们应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研究好、解读好、阐释好长江文化,以长江文化的内涵外延、历史渊源、发展历程、表现形态等为重点,讲清楚长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清楚长江文化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赋予长江文化新的时代涵义和精神特质,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前,我国即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更好发挥文化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通过教育引导、文艺创作、宣传展示、文化熏陶等,讲好长江故事,唱响长江之歌,大力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使长江文化成为厚植家国情怀、凝聚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
四是着力发挥文化和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努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从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做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文化和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发挥文化和旅游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创新能力强、关联程度高等独特优势,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提质增效,深度融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立足文化赋能、旅游带动,把长江经济带沿线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和后劲,在优化经济结构、持续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更好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长江文化惠泽人民、造福四方。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