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守正创新 薪火相传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20-12-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核心阅读

  戏曲艺术薪火相传,既要十分重视经典剧目的传承传播、戏曲表现技法的代际传承,还必须致力于符合戏曲艺术规律的新剧目创作

  经典剧目具有艺术完整性,通过它们的不断演绎、传承,可以整体地传递这门艺术的美学精义

  现实题材从来不是戏曲化的障碍,只要坚持守正创新,就能攻克“既是现代戏,又是戏曲”这一难题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世界影响。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靠的是一代代戏曲艺术工作者的长期共同努力,靠的是戏曲优良传统的接续传承,靠的是守正创新,靠的是从弘扬中华文化战略高度推动戏曲艺术健康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戏曲艺术薪火相传,既要十分重视经典剧目的传承传播、戏曲表现技法的代际传承,还必须致力于符合戏曲艺术规律的新剧目创作。三者互为表里、相互支撑,是戏曲艺术历数百年传承不坠的主要原因。当代戏曲艺术家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再一次证明这一艺术规律。

  赓续传统 弦歌不辍

  传统经典剧目有序传承

  传统经典剧目的持续、高水平展现,是戏曲艺术生命力的切实保障,是创作者领悟戏曲美学原则的最好范本。

  戏曲艺术内涵丰富,从多样化戏曲剧种到各剧种大量题材风格各异的剧目,共同组成了戏曲这座五彩斑斓的艺术大厦,传统经典是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经典传承并非一成不变。在跨地域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表演形态变化;在不同时代语境下,因观众审美趣味实现了发展。戏曲界历史形成的对传统的尊重与敬畏、创作者在实践中形成的对艺术规律的掌握与理解,保证了戏曲艺术发展中虽有变化,却不离戏曲之根本,延续着优秀传统的文脉。

  历代戏曲艺术家通过经典剧目的有序传承,将戏曲艺术一代一代地传至当下,努力使其传得更远、更广。从京剧经典剧目“音配像”工程到近年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相继推出的“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戏曲艺术“像音像”工程、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剧团普查和在江苏昆山举办的“百戏盛典”展演活动,都是致力于更好传承展现传统经典剧目的基础性工程。

  这些重要工程和活动已产生巨大影响。如“音配像”工程拍摄的300多出京剧经典剧目,早已成为京剧表演和教学的模板。京剧名家通过言传身教的经典传授方式同样重要。比如,昆曲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重要契机,全力以赴开展了挖掘与修复传统经典的工作。上海昆剧团的蔡正仁、浙江昆剧团的汪世瑜、江苏省昆剧院的张继青等退休多年的昆曲名家重新忙碌起来,全国各地许多优秀中青年演员纷纷向他们求教、学习,呈现出全新气象。昆曲现已成为最具市场号召力的剧种之一,尤其是上海昆剧团近年在全国各地以传统经典为主的巡回演出应接不暇,所到之处皆因其精致典雅的表演获得盛赞。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其蕴含和承载着戏曲艺术最重要的美学因子。经典剧目具有艺术完整性,通过它们的不断演绎、传承,便足以整体地传递这门艺术的美学精义。 

  传戏带徒 教学相长

  技术训练体系有规可循

  戏曲事业繁荣发展关键在“人”。作为表演艺术的戏曲,是以表演者身体(形体与声音)表达为媒介的。因而,只有一代代戏曲表演者充分掌握表演技法,自觉遵循美学原则,戏曲艺术才能真正实现薪火相传。

  戏曲人才的培养是基础和关键。艺术家对戏曲美学精神的把握和传承是以技术训练为起点的。技术训练是戏曲教育机构之责,戏曲专业院校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路径与方法,对戏曲艺术有序传承具有决定性意义。

  戏曲艺术的功法(即通称的“四功五法”),是戏曲美学在身体训练与表达层面具象化的结果。数百年来,戏曲界前辈逐渐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系列深刻反映戏曲艺术规律的知识,建构了完整的功法训练体系,包括从开蒙到进阶的剧目教学内容,保证了各剧种技术训练体系在整体上有规可循、有范可依。

  精彩艺术需以精湛技艺为依托。中国戏曲学院近年挖掘整理的武旦经典剧目《朝金顶》是突出范例。因注重技术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戏曲表演专业的技术和艺术水平明显提升,几近失传、表演繁难的京剧武旦经典有机会重现舞台。

  戏曲教育传统将基本功训练与经典剧目表演融为一体,相辅相成,这一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戏曲以人为载体,所以更要重视个体差异。所有基础功法和技术规范,都必须在实际舞台表演中与表演者身体相结合,找到适宜的表达方式。传统经典往往能给表演者最大限度的个人发挥空间,它们是最佳的教学剧目。

  戏曲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表演人才培养,还应重视戏曲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及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立足时代 守正创新

  不断激发戏曲艺术新活力

  艺术门类的发展与演进,既要靠传统经典的重新演绎,还须有立足时代的创作。戏曲艺术生命力的延续和激活,呼唤当代艺术家的新创造。新剧目是戏曲艺术表现力的新开拓和新贡献,是戏曲艺术对时代和观众需求的回应。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只有符合戏曲艺术规律的创新,才具有推动戏曲艺术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如果说,活在当下舞台的传统经典深刻阐释了戏曲艺术中何者为“正”,当代那些尊重戏曲本体的新创作的成功,则有力地说明了坚持守正创新的意义。

  新世纪以来,陆续有滇剧《水莽草》、芗剧《保婴记》和近年的莆仙戏《踏伞行》、豫剧《重渡沟》、京剧《红军故事》等精品佳作问世。在新编古装戏和现代戏两个方向,它们都因高度戏曲化的舞台表达而赢得认可。

  戏曲艺术的守正关键在遵循戏曲美学原则的艺术表达,是戏曲功法手段在创作和演出中自然圆熟的运用,而不在题材和时代之分。现实题材从来不是戏曲化的障碍,只要坚持守正创新,就能攻克“既是现代戏,又是戏曲”这一难题。豫剧《重渡沟》就是有说服力的代表,主演贾文龙娴熟运用戏曲的翻跌功夫,高度戏曲化的手法,让人物情感心理较好地外化为舞台动作,成功地让当代观众接纳并喜欢上了这部现代戏曲作品,以及乡镇干部马海明的人物形象。

  戏曲美学传统对接当代观众及其审美取向,是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重心,戏曲现代戏创作的成功,是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是薪火相传的应有之义,对戏曲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傅谨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