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剧场《沈清传》剧照 何铭摄
11月9日,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表演人才资助项目,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央民族大学战略合作项目,舞蹈剧场《沈清传》在北京民族剧院结束公演。该剧以朝鲜族家喻户晓的孝德楷模沈清为人物原型,讲述了她为父亲复明而舍生忘死的传奇故事。朝鲜族舞蹈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池福子担任本剧总导演,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舞者陶妍芃饰演沈清。
抓住孝文化的核心主题
舞蹈剧场《沈清传》分为上、下两幕,上幕在巨幅绸带营造的大海意象中拉开帷幕,幼年沈清舞步轻快,俏皮可爱,与盲父亲密互动,生活简单幸福。剧情在一段唱剧中承接下幕,长大后的沈清体会到父亲双目失明的艰难,决心投身祭海,换来父亲恢复视力。父亲焦急寻找沈清、沈清忍痛与父亲诀别……一幕幕场景伴随着跌宕起伏的音乐,将全剧情绪推向高潮,扣人心弦。
纵观全剧,故事主线明晰,感情充沛动人。该剧自2018年开始筹备,立足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选择通过民间古典文学《沈清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用当代视角讲述古代传奇故事,以时代精神诠释传统情怀。
“《沈清传》作为朝鲜族尽人皆知的民间故事,内容丰富,也有文学、唱剧、歌剧等多种演绎版本。我们此次的舞蹈剧场希望抓住孝文化这个核心主题,让这一文化精神更加直入人心。”舞蹈剧场《沈清传》总编导之一柯书剑介绍,该剧编创从不同的故事版本中汲取精华,牢牢把握最能打动人心的几个场景,并加以提炼,使孝文化的主题更加鲜明。
该剧的舞台设计用心奇巧,摒弃了大手笔的舞台造景,而是选择契合人物个性和故事主旨的精巧设计。舞美设计刘罡说:“随着对剧情的深入理解,我认为沈清就是一个有着至真至孝传统美德的邻家女孩,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感人故事,所以这次不使用阶梯式观众席,而是将表演区与观众席放在同一个平面,借助半包围式的表演区给观众营造一种‘身边故事身边人’的感觉。”
青年舞者陶妍芃虽表演经验丰富,但也坦言挑战很大。“我希望自己表演的沈清比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更显坚韧和勇敢。作为一名舞者,我想用年轻人的方式,将这种传统美德演绎出来,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开掘时空切换的凝练表达
将时空建构恰当地运用在创作中,是舞剧作品成功的关键。舞蹈剧场《沈清传》内容饱满,但表演场地有限,编创团队为此别出心裁地运用多种形式,准确巧妙地完成时空切换,化劣势为亮点,于无形中紧凑故事节奏,舞台效果浑然一体。
歌以叙志,舞以宣情。该剧结合朝鲜族说唱音乐“盘索里”,由中央民族歌舞团朝鲜族青年歌唱家卞英花担任唱剧表演。“盘索里”是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带说。“本剧中‘盘索里’演唱贯穿始终,具有多重功能,除叙事旁白以外,每一唱段还是剧情的转折处,承接时空的转换。”柯书剑说。
折扇的运用堪称本剧的点睛之笔。在视觉呈现上,具有朝鲜族文化特色的折扇成为本剧的创意核心。在舞蹈编排上,巨幅折扇成为环境移变与剧情转折的提示点和强化点,承担起强化舞台空间与剧情演变的功能。
譬如,写有“庙”字的巨幅折扇成为进入庙宇环境的提示;画有女孩舞蹈场景的折扇一经翻转,舞台上便是数十位身着五颜六色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女孩在一起欢快舞蹈,画面上的场景成为现实。在诸多情节中,折扇已不单是一个道具,更是融入剧情当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追求虚实结合的留白审美
舞蹈剧场《沈清传》选择在小剧场演出,这对舞者的表演功力、舞台调度、灯光配合等都是考验。但本剧在持续引导观众进行聚焦性欣赏的同时,从剧情、舞美、表演等多个层面都呈现出留白之美,剧情表达张弛有度。
在叙事上,全剧以沈清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剧中拟人化的“大海”形象和“假面人”在虚实空间中的穿梭引导,构建矛盾冲突,增强戏剧性,推进故事发展。
同时,该剧通过精选故事细节,前后呼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性格与情感的变化。比如,上幕中幼年沈清为父亲缝补衣服的情节在下幕再次演绎,但细节处理已经大有不同。
本剧中的舞美设计整体上简约素雅,追求写意而淳朴的风格,体现出与该剧所表达的孝文化一样,朴实中有着强烈的震撼。舞台周围的白色屏风设计与海的意象相呼应,一方面突显舞者朝鲜族服饰的色彩鲜明,丰富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为小剧场表演增强了环境的流动性和宽阔性。
留白的设计还体现在该剧的主题中。“很多家长包括我的父母在看演出时都感动得流泪,这让我反思与父母的相处方式,相信也对更多年轻观众有启发意义。 ”陶妍芃告诉记者。
舞蹈剧场《沈清传》在悠远、清脆的铃铛声中落下帷幕,传承孝文化的主旨得以婉转表达,点到即止。“孝文化在新时代具有更丰富的涵义,包括家风国风、家国情怀等,我们希望留给年轻观众更多理解空间。”柯书剑说。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