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父母的城市生活》以湖南隆回花瑶为故事背景,聚焦随儿女迁往城市生活的老年人群体。韩万峰供图
近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湖南省电影局主办的“少数民族题材系列电影研讨会”,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花瑶古寨召开。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及电影行业的专家、学者围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主题思想、艺术表达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就如何促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高质量发展等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主持研讨会。
◆电影版图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直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都是我国电影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增进了电影审美的丰富性。在此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立足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魅力这一视角,总结交流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具有的重要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刘学表示,湖南省56个民族成分齐全,在电影创作上有着丰富的题材。2006年以来,潇湘电影集团联手导演韩万峰,创作了12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成为近年来潇影电影集团和湖南电影创作的一个独特系列,也成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一个独特篇章。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坦言:“我们需要大量的文艺作品尤其是电影作品,来让后代记得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记得我们的故乡、留住我们的回忆。在这种使命的推动下,我们电影人无论在哪个时期,都能够感受到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责任感和巨大价值。”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原生态’立足,呈现或壮阔或瑰丽的自然生态景观,或令人眼花缭乱的民族风俗风情,这些‘原生态’现象展示了少数民族最本真的状态,远离雕饰性、虚构性、功利性而自然存在,因简单而纯美。”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侯光明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同样视“原生态”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优势所在,他认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折射出来的‘原生态’文化形态,自成一套表演系统,蔚为壮观。”
近年来,湖南省邵阳市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和拍摄取得了一定成绩。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迎春表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邵阳市将站在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下大力气培养一批从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专业人才,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后继有人。
◆观照时代背景下各族人民的现实生活
14年来,导演韩万峰用光影记录了黎、瑶、羌、苗、侗、藏、土家、蒙古、哈萨克等各民族群众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收获了各大电影节的入围提名18个、国内外重要奖项12个,其中许多作品已走出国门。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海洲对韩万峰的这种坚持给予高度认可,他认为,十余年来,韩万峰用影像的方式一以贯之地关注各族群众的现实生活,这对传承、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中国电影艺术中心副研究员周夏则对韩万峰执导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印象深刻,她表示,韩万峰导演的 12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具有鲜明的个人和民族特征,尤其是很多都体现出了女性在当下生活境遇中的思考。“《西兰姑娘》中的西兰有着土家族女性善良、率真的个性,人物塑造与当下职场女性的真实境遇与心理状态相呼应,非常具有现代性。”周夏说。
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主编龚旭东认为,透过韩万峰的作品,他看到了两种坚守,一是一位导演14年来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情怀;二是电影镜头展现的人物,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同时,他也建议,在今后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中,要更注重对于现代化生活背景下各族群众生存状况与内心世界的展示和挖掘,表现出各族人民面对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时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会上,韩万峰阐述了14年来的创作历程,他表示,“创作道路伴随着欢笑和眼泪,但更多的是一份在多元一体文化体验中感受到的快乐。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是我的艺术追求和选择,今后我将继续坚定地走在这条道路上。”
◆面向世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近年来的电影创作,探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他们一致认为,始终与党和国家大局同频共振、始终与人民期待一路同行,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应有之义。
“要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用世界观众容易接受的故事架构,用现代化的呈现方式去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影协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马维干看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丰富多样,为留存和解读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情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影像文本,中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应该继续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表示,“一切文化都是活的,是可以感受、体验的。置身于现代化、全球化的环境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也应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同时,他进一步强调,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一方面应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发掘故事与当代人的情感共鸣,让电影文本具有更丰富的解读空间;另一方面可进行类型化和商业化的尝试,在可看性和观赏性上下功夫,努力拓展电影的受众面。
谈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马维干总结了3点建议:首先,要明确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定位;其次,在电影类型化道路上创新实践;第三,应讲好“人”的故事,锤炼叙事能力。
王海洲则提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在散文式的诗意表达上大有可为,即应向观众传递情绪,在电影叙事上通过留白激发观众解读,展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抒情性魅力。
“勾勒变化中的生活印记,演绎个体的真性情,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内在神韵。”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安华认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多采用平实的叙述,直面现实的酸甜苦辣,这一点难能可贵。
“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及其价值评估应该有更高的站位。”饶曙光强调,应建构更加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不仅要重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票房价值、市场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更要重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价值、人类学价值。他认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既要挖掘、呈现优秀传统文化,也要面向现代化,汇聚起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