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带动麻料村振兴——“小银锤”敲出苗乡幸福路
来源: 本报记者 张雪娥 实习生 王培洁 发布日期:2020-08-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潘仕学正在锻制银手镯。

制作精美的花瓣型银手镯。

  打开潘仕学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视频,一位身穿黑色粗布衫的工匠手持锤子,“叮叮当当”地敲打着银饰。“这对《大话西游》主题的情侣手镯,是李先生为新婚妻子准备的礼物。因为工作繁忙,李先生没有办法经常陪在妻子身边,特意向我定制了这对寓意一生所爱的手镯。”短视频中,银匠潘仕学讲述着银饰背后的故事。

  潘仕学的手艺不是独一份的,他所在的麻料村是当地有名的“银匠村”。近年来,麻料村在潘仕学等人的带动下,重振传统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同时借助麻料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发展“农旅经济”的优势,敲打出麻料村特有的发展振兴之声。

  ◆倦鸟归巢 “空心村”重焕活力

  麻料村是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东北部的一个苗族聚居村寨。苗族喜银,“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麻料村世代以银饰加工为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银匠村”。然而,由于受到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条件的限制,早些年,村里多数银匠放弃手艺选择外出谋生,留在村里的银匠少之又少,曾以“银饰锻造”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麻料村,一度成为“空心村”。

  “80后”银匠潘仕学,年轻时也曾辗转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打工谋生。在外漂泊数些年后,回乡成了他埋藏最深的心事。

  “倦鸟归巢人返家”,潘仕学决定横下心来钻研银饰锻造技艺。从小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加上勤奋刻苦,潘仕学很快就出师了。他先是在凯里市租了店面开起了自己的银饰工坊,积攒客户和名气。之后,头脑灵活的潘仕学又前往贵州苗王城景区开设店铺。

  就在家人和朋友都认为潘仕学的事业一路向前的时候,他却做出了“退一步”的举动。

  2016年,当时的贵州省文化厅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工艺美院”)成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旨在推动当地传统手工艺发展,工作站地点之一就设在雷山县。此时,身在他乡的潘仕学有些坐不住了。

  2017年,潘仕学被推选为麻料村银匠协会会长。家乡的发展前景和大家的信任促使他最终作出决定——回到麻料村开设工坊。

  2017年底,潘仕学对老宅进行了改建,开办了“春富银饰工坊”。同年,他和同乡在各方的推动下,筹资100万元成立了“麻料银饰刺绣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有了公司就要发展合作对象,潘仕学走村串户,现身说法劝说村民回乡创业,并把自己之前的经历和现在的收益事实摆在有顾虑的村民面前。同时,雷山县政府也为回乡创业的家庭提供每户2万元的启动资金,最终吸引20多户回乡创业。

  ◆因势而为 练手艺也要懂市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是手工制作。一件银饰成品的出炉要经过30多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錾刻、焊接、编结、洗涤等。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其中最难把握的是錾刻与焊接,这些都不是无师自通的,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技巧和方法。”潘仕学说。

  潘仕学等银匠们在回归过程中,也带回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思维。为了更好地提升技艺,他们决定充分利用近在眼前的贵州雷山传统工艺工作站这一平台。

  “雷山传统工艺富集,面广量大,但非遗传承人知识结构单一,创作和创新能力弱,技术及工艺瓶颈明显,得有人带。”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苏州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也恰恰看到了这一点,人才培养便成为他们工作的重点。

  积极开展传统手工艺培训,让传统工艺与时代接轨,是苏州工艺美院的基础工作。苏州工艺美院定期组织师生到麻料村进行学习,在当地开展非遗采集、工艺寻访、研究研发等工作。师生们将设计的优秀作品提供给当地作坊,实现创意银饰的实体转化并带来收益。“设计出更多与市场对接的产品,让麻料村银匠们的手艺走出大山,把‘银匠村’的这块招牌打出去。”赵罡说。

  “参加培训班让我知道既要苦练手艺,也要懂市场,这样才能把我们苗族银饰越做越强。”潘仕学说。

  2018年,潘仕学带动全村46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麻料银饰刺绣公司”负责市场开拓和订单分发,接收的订单下发给14家合作工坊和7家农家乐,产品包括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潘仕学希望跳出民族银饰的消费圈子,靠手艺打制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让村里更多的人享受非遗致富的红利。

  ◆信息赋能 做会讲故事的手艺人

  短视频与非遗的结合,让麻料村的非遗发展释放出巨大能量。目前,潘仕学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发布了223个作品,吸引了9.2万名粉丝,收获了90万+的点赞,在同类视频中属佼佼者。“短视频要讲故事,而我们的银饰也要讲故事,”潘仕学认为传统的门店只能守株待兔地等顾客,而短视频这个风口给了银饰锻造这门古老技艺“开口说话的机会”。

  “我走红的视频是一个四叶草制作的视频。在我们苗族文化中,四叶草寓意着幸运,所以我就打造了一条四叶草图案的项链,结果大家很喜欢,都私信给我下订单。”短视频让潘仕学看到了传统银饰的希望,他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银匠,变成了会讲故事的手艺人。

  随着潘仕学短视频的走红,麻料村也“火”了,成为游客争相游览打卡的目的地。为了迎合旅游市场的需求,潘仕学在工坊添加了体验环节,让游客亲身感受银饰锻造的乐趣。

  和潘仕学的半路出家不同,从小和祖父走街串巷打制银饰的李世华手艺精湛。作为第二个回乡开工坊的人,他的年收入从在外的2万多元增加到了如今的近8万元。“互联网给了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发展机遇,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我也正考虑扩建工坊。”李世华说。

  短视频给银匠们带来的不仅是人气的累积、订单的增加,也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银饰锻制手艺的传承队伍中来,潘元定就是其中一个。

  21岁的潘元定是麻料村的贫困户,两年前,还在海南打工的他偶然看到了潘仕学的视频,感受到来自家乡的亲切,他决定回乡拜师学手艺。

  在潘仕学的帮助下,潘元定的技艺不断提升,年收入也翻了一番,他还开设了“元定银饰坊”。对未来的日子,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充满希望。

  如今,麻料村打制银饰的声音日日不断,来自全国各地学习和体验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学生、设计师、游客也越来越多。

  正如赵罡所说,“贵州涌现出一大批利用非遗精准脱贫、激发传统村落活力的例子。麻料村的发展之路无疑是非遗扶贫的‘雷山范式’和‘贵州范式’。”更多像麻料村一样的村寨、更多像潘仕学一样的匠人,正在贵州文化扶贫攻坚战中担当中坚力量。  (本文图片由潘仕学提供)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