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现有42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6.8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2%。,在各县(市、区)均有分布,总体上呈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济宁市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创新运用“文化浸润+”模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文化浸润+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济宁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进行集中宣传。用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这个载体,注重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活动深入有效开展。紧紧围绕年度宣传主题,结合全市民族工作实际,面向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各县(市、区)、功能区制作展板、编印宣传材料等,深入社区、村庄、学校等地展示、发放,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先进事迹。
抓特色活动宣传。找准宣传活动与感情的共鸣点,举办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先进事迹,营造见贤思齐学习典型的社会氛围,推动创建工作再提升。连续多年在学校开展“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主题教育活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校园。举办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暨乡村振兴战略培训班,突出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研究加快实现全市民族村振兴的方向和路径。
全媒体宣传。积极协调市级主要媒体,深层次、多角度报道创建工作,扩大宣传影响面。各县(市、区)、功能区运用微信、网站、LED显示屏等多种平台,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体系,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及民族基本知识,努力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文化浸润+全员参与,扩大覆盖范围
近年来,济宁市以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为思路,始终坚持广泛发动、全员参与、贴近群众,不断扩大创建工作覆盖面,丰富创建工作的方式和载体。
以创建“七进”为载体,激发活力。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七进”活动,扩大创建工作覆盖面。比如,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立足全覆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作为专题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主体班次,近年来累计举办专题培训60期,培训人员1.26万余人次;在社区、村居和企业,重点采取宣传栏与流动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同时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在学校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广大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的热情。严格按照“十有”标准,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市先后有40余家单位被国家、省、市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拥有5处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厚植情怀。发挥济宁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浸润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活动,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学校立足自身特色,充分利用院墙、走廊、宣传栏等校园空间,建设校园文化,构建了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规定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耳濡目染感知中华文化、身临其境体验中华文化。
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模式,凝聚人心。利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深化滴灌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比如,依托“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子研究院、尼山圣境等打造了20余处现场教学点,精心打磨了8堂总论课、18堂分论课、众多拓展课,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探索开展书法、投壶、拓片、拜师礼等体验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019年以来,圆满完成了中央、省级安排的40余个班次、2500人次的体验活动。
文化浸润+情感交融,让民族团结内化于心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济宁市始终围绕融洽感情、促进团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注重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入人心。
重视文化交流与展示。济宁市成立了民族书画协会,不仅在节庆期间举办书画展览活动,还通过书画笔会等形式深入基层,为广大群众服务。济宁市以国家民委创编的普及版套路民族健身操为内容,普及推广民族健身操培训活动。曲阜市民族小学将儒家文化、中华武术、民族舞蹈有机融合,编排的节目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表演项目一等奖。
举办“中华传统节日”系列主题联谊活动。在节日期间,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例如,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惠民演出、少数民族电影展映、“民族团结一家亲”百家饺子宴、“巧手做花灯,趣味猜灯谜”“中秋月圆人团圆,民族团结心向党”等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在社区推行“居民说事”制度,倾听群众诉求,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形成团结、互助、文明的良好风气。把“好邻居”“道德模范人物”等评选活动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结合起来,表彰先进典型。连续5年开展“少数民族和谐家庭评选”活动,采取自下而上、逐级申报、分级评审的办法,每年对200多户少数民族家庭进行联合表彰,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品牌。
总体来说,济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成了以下几点经验:一是注重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族群众崇高精神品格的培育,构筑价值高地,使各族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价值与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夯实民族团结的文化根基;三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传统文化为纽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推动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四是积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引导,增强“五个认同”。
(作者单位:济宁市委统战部)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