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艾草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有驱虫辟邪等作用。肖艺九摄
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传承,端午节在以龙舟竞渡、吃粽子、辟邪为主要节俗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各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习俗,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包粽子、吃粽子。同样是粽子,从口味来看,北方喜甜,南方喜咸。再细分,各地粽子的形制也不同:瑶族的枕头粽形似枕头,分为肉粽和素棕;畲族的牯角粽有四个角,用龙草捆绑,灰碱水煮之,易于存放,还有横枕式的“横巴粽”、圆柱式的“管粽”等;傣族的粽子被称为“情人粽”,青年男女约会时,男子将粽子送给心爱的姑娘以表爱慕之意;毛南族的药粽以艾叶、菖蒲等草药为馅,认为可以解百毒……
沱江流域的苗族儿女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大型双舟竞渡比赛,热闹非凡,赛舟之后还有抢鸭子的习俗。鸭是苗族端午的节日吉祥物,赛龙舟之后将鸭子放入江水之中,人们奋勇去抢,谁抢到归谁,抢到鸭子寓意着走好运。苗族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泥蛋和雄黄酒,以达到驱寒湿、祛五毒的目的。此外,端午节当天,苗族青年男女还会吹弹芦笙、竹笛、六弦月琴,出嫁的女子要带上鸡鸭、粽子等回娘家。
满族端午节又称“五月节”,从农历五月初一一直延续到五月初五。相对其他地方,满族端午节更多保留了祈福禳灾的文化传统:郊外踏百草,以露水驱邪;挂艾蒲于房檐上,挂纸葫芦、泥猴子、麻扫帚于门前或屋内,以禳毒气;青年男女佩香包,小孩子戴五色线;吃红枣粽子、煮鸡蛋鸭蛋、饮雄黄酒,以祛毒、健身。此外,拜天、射柳、击球等活动极富民族特色。
打围捕猎是蒙古族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一,因而,围猎在蒙古族端午节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端午打围捕猎一般分为两种类型:门猎和围猎。打围前,部族成员聚集在一起,制定详细的围猎路线、范围等,推举出德高望重的总指挥。围猎当天,参与者骑着猎马,背着弓箭,挎着猎刀,别着“布鲁”(蒙古语,意为投掷的兵器)进入围场,直至天黑才围猎结束。
云南施甸地区的布朗族在端午节这天,最主要的活动是举行“洗牛脚”仪式。其实,洗牛脚只是一个象征,人们一般洗的都是羊脚。端午节当天,村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一手持杨柳条和桃枝扎成的扫帚,一手牵着羊,挨家挨户串门。每到一家,村老就在门口插上一面红纸幡旗,用扫帚扫一下门庭,以示祝吉纳福。同时,主人家也会准备好一瓢洁净的水,泼洒在村老的雨帽和蓑衣上,寓意洗去疾病和不顺。最后,村老将牵来的羊宰杀烹煮,与村民分而食之。
哈尼族则有在端午节为牛过节的习俗,哈尼语称为“牛纳纳”,意为让耕牛歇息。各家各户用紫泽兰草煮成紫水,染糯米饭,以奉祖祭神。这一习俗体现了耕牛对农事生产的重要性。
藏族端午节又叫“采花节”“女儿节”,主要包含3项活动:抢水、采花和祝福。一大早,人们就要抢未被太阳照射过的泉水饮用、擦身,以祛除瘟邪、纳吉接福。之后,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带上食物上山采花,搭棚做饭。晚饭后,男女载歌载舞,直至夜半。第二天,姑娘们头插鲜花、颈戴花环,满载鲜花、草药而归。至村口时,全村男女老少送上酒水和馍馍,祝贺采花青年归来,姑娘们则向村民赠送礼物,并送上祝福。
朝鲜族农乐舞集歌、舞、乐于一体,既祭祀祈福,又欢庆丰收,是朝鲜族传统农耕生产生活的反映,也是端午节时的主要娱乐活动。此外,荡秋千、踏跳板、摔跤也是朝鲜族端午节传统的游戏竞技活动。
端午节是水族最重要的节日,也被叫做“瓜节”,相当于新年的开始。祭祀和赛马是瓜节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赛马之前,各村要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骑着披红挂彩的骏马,在跑道上走一圈,谓之“开道”。骑手们在比赛之前先要表演腾空跃马等高超骑技,然后再进行赛马。赛马不以名次取胜,而是比马的耐力,比骑手精湛的骑术。
布依族端午节除了要喝雄黄酒以祛毒外,还要将雄黄酒沿着房屋的四周洒一圈,或者在墙角撒上雄黄粉,防止蛇、鼠、蚊虫、蜈蚣、蝎子等毒物入侵。
海南黎族百姓在端午节这天要下河洗澡,称之为“洗龙水”。侗族、瑶族同胞亦有此风俗,或从山上挖来草药熬汤洗浴。
此外,拉祜族的种树活动、普米族的转山会、彝族的杨梅会、布依族的“格螺”等等,都是各地各民族端午节的活动内容。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