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阿嘎人》剧照 黄凯迪摄
阿嘎土是雪域高原上一种土石相兼的微晶灰岩,人们将其砸碎、夯实,用于藏式古建筑屋顶和地面材料,著名的布达拉宫内许多地面都是用阿嘎土夯筑而成的。
当我们行走于雪域高原时,会时常看到一群男女排列整齐,手里握着一种木棍连着石头的工具,一边手舞足蹈地击地踏节,一边有节奏地唱着藏族民间歌谣,这种劳动形式被称为“打阿嘎”。“打阿嘎”已传承千年,是藏族人民日常劳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也被广泛应用到文学艺术创作中。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以打阿嘎为动作元素的藏族舞蹈《阿嘎舞》出现,后来又相继出现了《阿嘎飞歌》《阿谐》《阿嘎人》等舞蹈作品。
藏族群舞《阿嘎人》为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展演入选作品,并荣获2018年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编导格日南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灵感,通过朴实无华的动作语言、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贴近生活的舞蹈道具,描述了阿嘎人从日出劳作、晌午小憩到傍晚归家的劳动生活景象,刻画了藏族人民互帮互助的和谐生活以及亲邻间的深厚情谊,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幅温暖欢乐的画面。
作品虽名《阿嘎人》,但舞蹈中实际表现集体打阿嘎的动作仅有前、中、后3处。虽表演时间不长,但处处精彩。舞蹈一开始,一行男女在一名男子的带领下,结成排、围成圆,边打阿嘎边交叉走动,和着藏族民间传统歌唱曲调,边舞边歌。编导在传统打阿嘎动作的基础上,夸张了上下肢动作,并以丰富的队形变化渲染舞台空间,展现出藏族人民打阿嘎劳作的欢乐场景。第二处集体打阿嘎表演出现在舞蹈中间,一对对男女分别成组,好似一个个小家庭在劳作。接着,男子组成一个大三角队形,由舞台后区整齐地以嘎击地,踏节而来。编导在舞蹈高潮部分将藏族人民的和谐之美以及凝聚之力通过队形的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三处集体打阿嘎表演出现在舞蹈后期,当队形由大三角转换为舞台中区的一横排时,音乐节奏开始加快,舞蹈也进入高潮。一群阿嘎人在其中一位的带领下,犹如一股热浪一般,铿锵有力地踏着整齐的步伐,由舞台中区行至前区,涌向观众。此刻,没有人不被这股力量所感染,藏族人民勤劳顽强、奋勇前进的民族精神也被层层递进,直截了当地传达到观众的内心深处。
除了这3段集体打阿嘎表演之外,舞蹈《阿嘎人》更多的是展示藏族人民在打阿嘎过程中发生的小事。例如在舞蹈一开始,朝阳初上,一队阿嘎人来到房子前,其中一名男子洋洋自得地挥舞着手中的“嘎”,炫耀着自己高超的打阿嘎技巧。再比如,舞蹈中间,一男一女以头巾为道具展开的双人舞,巧妙地展现了藏族青年男女欢乐的劳动场景。还有一位阿嘎人在与同伴打闹时,不小心被“嘎”砸到了脚,令其他人哄堂大笑。舞蹈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来刻画阿嘎人一天的劳作生活,在动作设计方面大胆创新,以“深描”的创作手法,通过场景再现、人物关系营造,建构出一种深深的人文关怀。观众被这些“琐事”或逗笑、或感动、或震撼,从而更能体会出藏族人民勤劳、团结的宝贵品质。
关于民族民间舞蹈舞台化呈现的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笔者认为,面对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以及观众日新月异的审美需求,舞台民族民间舞蹈应当积极构建新的美学理念和创作定位,既要保留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文化属性,又要勇于创新,使之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这一点上,舞蹈《阿嘎人》无疑进行了一次积极的探索。期待更多秉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大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面世,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以崭新的姿态更好地绽放于舞台。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