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箜篌
来源: 阿迪力·阿布力孜 文/图 发布日期:2020-04-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1996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出土的木箜篌,距今约2500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脍炙人口的诗句。上学时,对课本中箜篌这种乐器的认识模糊不清,直到工作以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见到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出土的木质箜篌,才对这种古老的乐器有了直观的认识。

  1996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对被盗掘的且末扎滚鲁克1号墓地和2号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计发掘104座墓葬,出土了木器、陶器、铜器、纺织品等大量文物,其中包括3件木质箜篌。起初,考古人员不知这些木器是何物,经新疆资深音乐家周吉确认,它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竖箜篌。

  扎滚鲁克2号墓地的两件木质竖箜篌,出土时均位于一位中年妇女尸骨的胸部。除了蒙皮琴弦已失之外,其他部分保存较好。出土箜篌由音箱、琴颈和琴杆三部分组成,音箱和琴颈由一整块胡杨木雕刻而成,通长87.6厘米。音箱呈半葫芦形,其外壁经过打磨,非常光滑,口部残存曾经粘附的蒙皮的痕迹,琴杆上部有3道明显的系弦痕迹。

  其实,早在1947年苏联考古学家鲁坚科主持发掘的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2号古墓,就出土了一件保存较好的箜篌,年代测定为公元前390年。这件箜篌保存有音箱、琴杆、琴弦和蒙皮等,音箱呈“8”字形。其音箱、音孔和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箜篌非常相似。

  箜篌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之一,最早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目前所见最早记载有关箜篌原始符号的,是公元前3200年前后的苏美尔乌尔城典籍。考古人员在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南300公里处的乌尔城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包金牛首箜篌,有近5000年的历史。距今4000年左右,箜篌开始在亚述帝国流传,被称为“桑加”或“琼克”。箜篌传入埃及后,被称为“哈卜”。在公元前1570年埃及那克托墓葬中,发现了一件弓形箜篌。

  到了公元前539年,波斯人统治两河流域和埃及,古代西亚文明成为波斯文明的一部分。此时,箜篌也从两河流域传入波斯。至少在2500年前,箜篌从波斯传入西域地区。汉代时,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在我国盛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半岛等。在日本东良大寺,至今还保存着两件唐代箜篌残品。

  我国古代箜篌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3种形制。《通典》中有云:“竖箜篌胡乐也,体曲而长,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说明竖箜篌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凤首箜篌则起源于印度,经犍陀罗传入西域后,再传入中原。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等处都有凤首箜篌的画面。

  通过对扎滚鲁克古墓出土箜篌的深入研究,可知在汉代以前,箜篌就从波斯传入西域,传播者是活跃于西亚、中亚的塞族。这种乐器在新疆地区直至14世纪仍在民间流行,大约在17世纪中叶消失。北宋使者王延德在《使高昌记》中写道:“乐多琵琶、箜篌,俗好乐器,行者必抱乐器。”在回鹘文文书《两个王子的故事》中,亦有箜篌乐器的记载。此外,柏孜克里克石窟第48窟、库木土喇68窟等属于高昌回鹘王国时期的壁画中,均有箜篌的图案。

  除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外,吐鲁番洋海墓地也出土了两件基本保存完好的竖箜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学家吕恩国认为,吐鲁番地区萨满教盛行,箜篌可能最初是巫师的法器。

  2013年,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曲什曼村吉尔赞喀勒墓地的发掘中,也出土了两件箜篌。目前,新疆境内发现了近10件箜篌。这些箜篌是我国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箜篌实物,据考证已有约2500年至2800年的历史,填补了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空白。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