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学习进行时]坚持和发挥制度优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马冬梅 发布日期:2020-03-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保障。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增强各族人民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画好最大“同心圆”,才能从根本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伟大创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表明,这项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成功的制度,是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需要坚持好、实施好,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要始终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工作,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坚定制度自信,把制度的执行和监督贯穿到治理全过程。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将其作为增进各族人民福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各个方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文化滋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保障。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生保障。民生保障是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的着力点。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操心、最烦心的问题入手,扎扎实实解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切切实实地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教授)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