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白马寺。 林瑜胜摄
漫漫黄沙驼铃响,一骑白马驮经来。在通往西域的古道上,商贾匆匆的身影中夹杂着佛教僧侣笃定的步伐。丝绸之路不仅疏通了中原到西域的商贸之路,同时也勾连起璀璨生辉的中印两大古代文明。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而派遣使者中郎将蔡愔、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人远赴西域,访求佛道。郦道元《水经注·卷十六》中提及汉明帝遣使求法的传说:“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始以榆木党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寺名。”使臣携经卷佛图并迎请了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白马昂首,载赴经书,扬蹄直赴洛阳,自此佛教传入了中华大地。
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东约12公里,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它的建立象征着中华文明对佛教的接纳,也是佛教汇融于中华文明之海的开始。汉明帝为迎接两位高僧,“悉依天竺旧式”建立白马寺,供二人译经。而今这千年古刹的山门内东西两厢仍矗立着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大师的墓,二人翻译的《四十二章经》也依然被传诵。《四十二章经》是两位高僧自原始佛教典籍《阿含经》中集摘而出的,言辞流畅,借儒道之言以晓佛理,表达了佛教自持清静、慈悲觉悟的精神,与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相契合,使佛教在中华大地落下根基。
此外,在可考的历史中,白马寺剃度了中国第一位僧人朱士行。据《出三藏记集》记载朱士行:“志业清粹,气韵明烈,竖正方直,劝沮不能移焉。少怀远悟,脱落尘俗,出家以后,便以大法为己任。”朱士行因感当时流传的经典法义未竟,远赴于阗求经并在于阗圆寂。
白马寺包容宽和的氛围吸引了中国人对佛教的兴趣,多元的文化碰撞开阔了中国哲学的视野。正如立于白马寺中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文中对白马寺的赞誉:“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洛阳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佛教之“释源”,在佛教中国化与中国佛教发展中扮演着开启先河的角色。
白马寺自汉至今几经毁坏与重建而形成今日所见的模样,敦厚高耸的齐云塔自金代重修后历经战火的硝烟和岁月的斑驳依旧巍然挺立,古松翠柏葱郁繁茂更映出古寺的清幽。从白马寺的建筑空间上看,该寺的核心建筑群为白马寺院和齐云塔院以及国际佛殿苑三大部分。
白马寺院呈现中轴对称的院落建筑风格,从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殿,五殿依地势逐级升高,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表现风格,廓落大气而威严和谐、简洁肃穆而礼法井然。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石砌弧券门,半环抱式象征着广迎香客、融古汇今的建筑意象。寺内独具风格的雕饰历经千年,既有佛教传统意象也兼具中国传统吉祥纹饰。天王殿正脊两端山面饰有鸱吻,为古代建筑中辟除火灾的吉兽,龙头口衔殿脊,鱼尾飞腾上翘,灵动而富有美感。寺中石雕装饰中有牡丹纹饰,与洛阳牡丹之盛名有着文化关联,同时莲花雕纹、接引殿前的石桃、格栅门上的云纹花卉等景观和空间意象都透露出古寺的文化底蕴。
位于齐云塔院的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叠涩密檐式砖塔,总高25.07米,共13层。该砖塔为金代所建,而在此之前曾有木塔被雷火所毁,而后自旧基复建。该塔造型别致,线条流畅,是我国砖塔的代表性建筑。
白马寺具备了中国佛教之源的文化意义与历史意义,当代的白马寺接续了佛教文化交融互通、佛学智慧交流对话的功能,展示了白马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以文化自信的态度与不同文化中的佛教对话。近年来,白马寺与多国佛教界交流合作,并建立起国际佛殿苑,使异国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得以展现。
2010年5月,印度风格佛殿落成,该佛殿参照世界文化遗产印度桑奇大塔的风格设计建设,全殿所用石料均是印度雕绘后运送而来,设计施工也都由印度人员完成,并在中印建交60周年时举行了落成仪式。
2014年6月,时任缅甸总统的吴登盛参访洛阳白马寺,出席缅甸风格佛殿落成仪式。缅甸风格佛殿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以仰光大金塔为蓝本,塔内供奉有4尊释迦牟尼佛陀相,依次为佛陀成道相、说法相、布施相、禅定相,具有浓厚的缅甸文化特色。
2014年9月泰国风格佛殿扩建在白马寺内完成,泰国风格佛殿于1997年落成,2010年泰方提出扩建,于2014年扩建完成。该佛殿占地面积11664平方米,其中舍利塔内供奉有由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释迦牟尼佛骨舍利和僧王佛骨舍利。该佛骨舍利是1898年在迦毗罗卫故址发现的佛陀舍利中的一枚,本是由印度政府赠与泰国的国礼,而泰国将此舍利赠华,可见中泰两国友谊深厚。
文明的交流碰撞产生智慧之光,白马寺始终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异域文化,促进文化间的对话交流。佛教文化中注重圆融,更有“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不同地域佛教文化交流对话更能彰显出佛教的平等无碍。汉代佛教传入后,来自印度的思想与中国哲学相碰撞,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考空间和思维方式,为中国哲学带来新的活力,白马寺更成为佛教传入中国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当代社会中,白马寺建立起国际佛殿苑,形成以佛教文化为纽带、促进多国佛教文化交流对话的模式。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毗邻我国,也是佛教的发源地和佛教文化兴盛的地区,佛教间的交流合作能够带来文化理解,消除文化隔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