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电影《西兰姑娘》首映式,日前在重庆黔江举行。《西兰姑娘》由韩万峰执导,根据土家族女作家叶梅的中篇小说《五月飞蛾》改编,讲述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叫西兰的土家族姑娘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大都市打拼,并依靠土家族女性善良、包容、率真的个性,逐渐融入大都市的故事,展示弘扬了土家族文化。
《西兰姑娘》是韩万峰执导的第10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之前他拍摄过黎族、羌族、苗族、蒙古族、侗族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在湘西取景拍摄过电影《梯玛之子》。《西兰姑娘》与《梯玛之子》有明显不同:《梯玛之子》是用土家语拍摄的电影,而《西兰姑娘》讲述的却是土家族姑娘从农村进入大城市务工的故事,表现的是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新一代土家族年轻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追求和困惑。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新移民电影”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和话题性,和当下观众更容易产生对话。
电影对小说作了大胆的取舍和再创作。小说的主人公二妹先是在姨妈家做保姆,后又到美容院做美容师,最后到发廊做洗头妹,进城务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爱情线上,小说表现了二妹对城里男人的向往,同时还有对远去深圳打工的同乡的牵挂和希冀。
电影把女主人公二妹改名为“西兰”,体现了一种鲜明的民族化标识,土家语“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最后,西兰所打工的美容院被改名为“西兰公主美容院”,既体现了一种积极自信的民族荣誉感,同时也昭示着乡下姑娘作为新一代移民,成功在城里扎根。
电影只选取了美容院这个城市化空间作为职场的发生地,描绘了5位女性形象:西兰、青姐、桃子、安安、桔子。美容院女老板青姐在小说中是一笔带过的,在电影中则增加了她和瓜哥的爱情,还赋予了一定的诗意,最后青姐选择卖掉美容院,回乡照顾瓜哥的老母亲,体现了女性美好的一面。青姐和西兰之间不只是老板和雇员的关系,而是体现了惺惺相惜的姐妹情谊。当然,职场斗争在美容院这个小小空间内也轮番上演。西兰是一个有头脑的土家族女孩,她最终成功逆袭,从打工妹摇身一变成为美容院老板。某种程度上讲,电影带有女性励志和温情的元素,尤其是打工妹安安,对外来的西兰和桔子都非常关心,对怀有身孕的桔子多加照顾,是影片正能量的体现。
电影与小说的核心矛盾是不同的。小说以职业为主线,主要表现的是二妹在城里打工谋生的不易,是以二妹的眼光和心理描绘了城里的各种情态,呈现的是颇有质感的生活流。电影则以西兰、候喜会和桔子的感情作为主线,把矛盾核心集中到西兰在爱情私欲和伦理道德之间的内心挣扎上,人物形象更为突出,人性开掘上更有深度,核心冲突也更为尖锐。西兰最初来到重庆,是为了寻找情郎候喜会。她对已有身孕的情敌桔子下药,有黑化的危险,但关键时刻她还是选择了人性的善良,最终主动退出,让候喜会回到妻子桔子的身边。
西兰是一个可以引起争议的女主角,她聪慧、努力、上进,同时又有一定的心计和手段,在职场和情场上都很强势,心理表现上真实立体,有相当的复杂度。她的形象并非完美无缺的少数民族女性,突破了以往的脸谱化和定式化,与当下职场女性的心理相呼应,非常现代。影片最后的结局也极具争议,虽然西兰成就了候喜会和桔子这对新人,但她放弃爱情,违心嫁给对自己有好感的刘老板的儿子,并以此为条件买下美容院,成就自我事业,这种以婚姻为上升途径的行为是否值得,还得画一个大大的问号。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这种现象,无论城乡、无论国内外,以婚姻为跳板或捷径融入一个新环境,成为新一代移民的女性不在少数。从这点上讲,《西兰姑娘》突破了以往民族题材的视野局限,而是大胆尖锐地反映现实,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其中不乏自我实现和传统伦理之间的矛盾性。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