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重视,汉服进入人们视野的情景已经从影视转入到了现实,在昆明各大公园或是街头,时不时能看到一些身着汉服的身影。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在云南,围绕着汉服制作、销售以及相关活动开展等,已经形成了一条不容小觑的产业链。
汉服影响力不断提升
南强街区是昆明有名的历史文化片区之一。每逢周末,昆明的汉服爱好者们会在这里进行集市,销售汉服、发簪等古风物件,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特别景象。这是云南汉服文化协会例行组织的活动之一,协会会长刘丹介绍,初期在这里开展汉服活动时,引来的是路人们猎奇的眼光,如今大家已经适应了汉服的存在,不需要专门组织,便有许多汉服爱好者自发前来。
赵先生是云南最早的一批汉服爱好者之一,早在2005年便穿上了汉服上街。他说:“我们穿上汉服不仅仅是因为它美,更想要重拾曾经丢掉的文化传统。”
事实上,与赵先生有着同样想法的汉服爱好者并不在少数。刘丹介绍,2007年云南汉服文化协会刚成立时只有8名成员,发展到现在成员已经超过了1万名,尽管大多数人一开始是受到古装影视剧的影响才开始接触汉服,但汉服文化得以发展的关键,其实在于当前社会愈发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3月举办的第四届昆明市金殿花朝节上,我们协会受到邀请,组织了2000余名汉服爱好者参加活动。此外,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主动寻求合作的机构已经越来越多。”刘丹说。
市场处于高速成长期
随着与汉服相关的参与人数增多以及曝光率的增加,汉服市场也迎来了较快发展。
微信公众号“汉服资讯”发布的《2018汉服产业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百度贴吧“汉服吧”的会员人数已达到930230人,比上年增长9.87%。其中,女性占总数的88.21%,是现今汉服市场的主力军。根据估算,全国汉服市场的总体主体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市场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具体到昆明,市场情况又如何呢?记者走访了市区里的几家汉服店后发现,这些汉服店大多属于个体经营,以线上销售为主、线下销售为辅,这些汉服大多生产自省外,商家通过品牌代理的形式,将产品引进到昆明销售。
在一家名叫烟霞汉服的小店里,一套汉服的售价为200元至1000元不等。老板周先生介绍,服装店开业不到一个月,生意一直不错,基本都是汉服圈里的人在购买,年轻人是购买主力。他说:“之所以开店,主要是纯凭对汉服文化的喜爱,衣服销售本身其实并没有多少利润。”
位于翠湖公园莲花禅院内的倪裳汉服店是昆明为数不多的汉服门店之一,对于汉服销售利润不多的说法,该店负责人倪裳表示确实如此:“以一件售价500元—600元的齐胸襦裙为例,省外地区量产模式比较成熟,通过代理进货毛利润差不多在三成左右,这还不考虑租金、员工工资等成本,如果是手工定做,相应的成本更高,价格也就不那么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尽管服装销售方面利润不高,但是倪裳表示,自己作为一名汉服爱好者,会定期组织开展汉服文化活动。此外,也会针对外国学生开展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游学项目,只要其中一个环节能实现盈利,那么整个链条都能运行下去。
衍生产业链成盈利点
《2018汉服产业报告》显示,由于现今汉服实体店的数量还相对较少,网络是现今汉服爱好者们获取汉服最主要的方式。不过,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围绕汉服的衍生产业链已然形成,不少商家乘着“汉服热”的东风实现了盈利。
除了对云南汉服文化协会进行管理外,刘丹还成立了云南掌登万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接汉服文化相关的商业活动,通过对以往活动经验的积累,公司已形成了从服装设计、制作再到活动开展的完整产业链。刘丹介绍,仅两个月的时间,公司策划汉服相关的活动已经不下19场,经营情况良好。
不仅如此,许多摄影店纷纷推出了汉服主题摄影套餐。一家汉服摄影店工作人员介绍,如今年轻人愿意尝试新颖的东西,像汉服这样兼具美观与复古的事物出现,自然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
不过,刘丹在欣喜之余也表示了担忧,“与现代服饰强调美观、经济、流行不同,汉服自形成以来始终与传统礼仪及文化密不可分。但是,有的商家忽视了对汉服服饰的考据,反而去刻意迎合市场,结果把服装做得过于花哨,与传统意义上的汉服背道而驰。汉服爱好者们有必要深入了解汉服背后的文化历史,做到外在和内在相匹配,这样才能守护传承好传统文化。”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