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曼晃村未来的发展,普勒业有许多打算。 李寅摄
祝福
有国家的富强才有我们各民族的富裕,曼晃村各族群众祝福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强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挥农村基层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推动产业多样化、拓展产业链条,为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景罕镇曼晃村,偏居西南一隅,住着傣族、景颇族等群众。这个边境线上的村寨,村民的生活非常富足,一栋乡村别墅、一台轿车基本是每家的标配。
过上这样的生活,是近10年来的事。这10年间曼晃村发生了什么?在村民看来,有两件事改变了曼晃村:一是国家的好政策,二是村里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村民们所说的带头人,就是村党总支书记普勒业。
普勒业不是土生土长的曼晃村人,2008年之前,他生活在陇川县勐约乡。“我们原先居住在龙江沿岸的群山之中,群众是靠上山找山茅野菜、下河打鱼摸虾生活的。”普勒业说。
2008年,为了支持龙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普勒业带领乡亲们从勐约乡搬迁到曼晃村,组建了新的村民小组——勐约栋。
曼晃村世代居住的多是傣族村民,移民到勐约栋的村民全部是景颇族。这样,曼晃村就成为了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村。
2013年5月,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全村各族群众把选票投给了“外来户”普勒业,普勒业当选为曼晃村历史上第一位景颇族党总支书记。
担任曼晃村党总支书记以后,普勒业兢兢业业。2014年,他引进了云南穂丰农业开发公司在曼晃村落户,开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迈出了推动曼晃村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步。2015年,普勒业争取到了50万元的肉牛养殖项目,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让村民与傣来保肉牛养殖场公司合作。此外,村集体还投资承包了景罕镇农贸市场,使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
普勒业脑子灵,办法多。他指导村民将发展生猪养殖和烤酿小锅酒相结合,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启了“种植粮食—烤酿小锅酒—扩大养殖业—沼气能源运用—无公害蔬菜种植”的循环经济模式。
几年间,曼晃村村民的收入成倍增长。特别是世代与苦日子相伴的景颇族村民,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9万元,而2008年时,这个数字只有850元。
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在多民族村寨工作,普勒业非常重视促进民族团结。
与勐约栋毗邻的傣族寨子陇把傣社,两个寨子之间因为一条泥土路被隔开,少有来往。“2015年,我们村两委商量,一定要打通这条路。”普勒业说。普勒业一边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一边发动村民参与修路。村里的提议,得到了各族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无偿让出自己的土地,不要一分钱的补偿款。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有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回溯中国的历史,曲曲折折的进程,都与土地问题相关。直到今天,土地问题依然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然而,在曼晃村,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村民却无偿地让出了承包的土地。
1.4公里的水泥路,在村民的支持下建成了。这条路,把景颇族村寨与傣族村寨连在了一起。
傣族村民徐小二告诉记者:“我们两个寨子这么多年来一直像一家人,景颇族过节,傣族嘎央队去跳;傣族过节,景颇族也约着过来赶摆,两个寨子的村民相处得很好。”
“道路修好后,两个寨子的傣族、景颇族群众来往更加密切了,心也贴得更近了,村民把这条路称为‘民族团结致富路’。”普勒业说。
“既然叫民族团结致富路,我们就要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普勒业说。
道路修好了,村两委探索了民族团结致富路两翼经济,也就是在道路的两侧,按照“以生态旅游促进休闲农业,以休闲农业带动生态旅游,以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打造以农村不同时节瓜果蔬菜种植为主的观光采摘果园、花园式垂钓月亮岛以及休闲生态农家。如今,民族团结致富路的两侧,形成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田园式农业观光产业。
盛夏时节,民族团结致富路的两侧花果飘香、景色宜人。“以前,我们种植结构单一,主要种植甘蔗,现在我们引进百香果,通过示范种植,村民已经尝到了甜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普勒业说,“当一个村的带头人,就是要想方设法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编辑:程艳)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