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立足“五聚焦”、下好“五功夫”,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民族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贡献率”。
聚焦凝心铸魂,在深学笃行党的创新理论上下功夫。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考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聚焦全域联动,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上下功夫。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体系建设,推动《武威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成果转化运用。加强武威民族工作智库建设,形成一批武威“铸牢”实践案例和研究成果。做好“铸牢”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项目组织申报工作,加强“铸牢”教育培训。加强宣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推动“铸牢”宣讲培训提级扩面。深入实施“铸牢”教育“石榴籽”工程,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和甘肃省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系列活动。落实“民族工作三年培训计划”,举办武威市“铸牢”培训班,提升民族工作者综合能力素质。丰富宣传教育载体平台,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策划推出系列宣传专题、专栏,宣传武威民族工作生动实践;持续办好武威“数字民族”工作平台,用好武威市“铸牢”网络展馆等宣传载体。做好甘肃省第二届“道中华”“铸牢”文创大赛作品征集工作。在各类宣传教育活动中,广泛运用好“陇原红石榴”LOGO和IP形象。
聚焦多维浸润,在打造共有精神家园文化地标上下功夫。创新开展系列文体活动,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宣传系列活动项目,开展文化下乡、主题社教、政策宣传宣讲等活动,组织开展“石榴杯”球类运动会、天祝藏族自治县“二月二”民族传统赛马大会等活动。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互鉴交融,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支持天马艺术剧院等文艺团队创排展示历史底蕴、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剧目。持续做好马踏飞燕、武威文庙、西夏碑等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解读和阐释。加强《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甘肃卷》纪录片和《民族团结故事》连环画的宣传推介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办好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聚焦蓄势赋能,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上下功夫。筹备“十五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编制工作。在天祝县开展全省共同现代化试点建设,打造“陇原红石榴·和美村寨”。扶持一批民贸民品企业发展壮大、健康发展。加强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民族乡发展资金、民贸民品贷款贴息引导支持资金、“铸牢”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聚焦互嵌共融,在创新促进各民族“三交”实践路径上下功夫。深度融入“河西走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联创共建行动,深化“7+N进”活动,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典型,推进创建武威品牌提档升级。发挥凉州会盟纪念馆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共同挖掘、讲好历史上的“三交”故事。持续推进“三项计划”,推动中小学开展跨区域常态化交流活动,组织各族青少年参与研学活动;打造旅游促“三交”计划试点景区,做好“铸牢”主题馆、教育实践基地展陈提升工作;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提升各民族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打造一批“红石榴”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标准化社区。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