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汉、藏、土、回、蒙古等28个民族在此和谐融居、携手奋进,有着“河西走廊闪耀的金钥匙、祁连山下盛开的格桑花”美誉。
距天祝县城70多公里的本康村,有“色如渥丹、灿若朝霞”的丹霞地貌、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近年来,在国家民委和美村寨建设行动指引下,本康村将民族团结之美、乡村建设之美、生活富裕之美融合起来,绘就出和美村寨新画卷。
▲本康村旅游观光木栈道。本康村委会供图
民族团结之美:融入生活的行为日常
每年夏季,游客来到本康村,村民们捧上洁白的哈达、献上最美的歌谣,热情欢迎远来的客人。
本康村有村民197户715人,少数民族村民占28.4%。民族团结融入每个村民心中,成为他们生活中的行为日常。各族村民互相尊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局面。
村民马占德一家有6口人,马占德与父亲、儿子是蒙古族,妻子和女儿是藏族,母亲是汉族。一个家庭里,3个民族融洽相处,秘决很简单——就是互相尊重各自的民族习惯。
像马占德这样的家庭在本康村有很多。家庭成员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氛围成了本康村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本康村坚持以互嵌促融合、以团结促发展、以完善村规民约树立乡风文明,广泛开展“美丽庭院”“星级农家院”等评选活动,将民族团结、和睦邻里、保护环境、厚养薄葬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约”出了团结和谐、文明新风。
长期在融洽的氛围中共同生活,本康村民对各族游客非常尊重和友好。晚上,村民们点起篝火,穿着民族服饰,与游客们一同唱起民歌、跳起锅庄舞,将欢乐传递到每一个游客心中。
乡村建设之美:幸福生活的写照
村民马占彪家的二层小楼宽敞明亮,坐在二楼的阳台上赏景喝茶,是马占彪最惬意的时候。
过去,本康村村民大多住着土坯房。随着国家民委和美村寨建设行动的深入实施,如今的本康村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人间天堂”。
2019年,本康村被天祝县列入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对85户农家乐进行提升改造,新建传统文化展示点20个,并配套了供排水、化粪池等设施。
为了让生活环境变得更美,村民们拆除废旧房屋、残垣断壁、废弃棚圈等临危建筑1.2万平方米,清理土堆、粪堆、柴草堆、杂物等150余处,修建了水泥道路、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里还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家家户户在庭院中建设小菜园等,打造美丽庭院。村民们主动在村子里栽植榆叶梅、山杏等苗木4万余株,种植花卉11亩。如今,本康村道路绿化率达到60%,生态之美让本康村迎来了四方宾客。
生活富裕之美:团结奋斗的结晶
“壁虎盗仙草”“本康小麦积”“象鼻山”……在本康村,鬼斧神工的丹霞地貌景观,加上风景秀美的村容村貌,每年来此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本康村依托独特的丹霞地貌、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先后修建旅游观光木栈道、休憩凉亭、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村集体扶持兴办农家乐14家、农家客栈7家,并创办了丹霞地旅游开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如今,本康村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文章越做越大,游客满意度、体验感大幅提升,各族群众吃上了“旅游饭”。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万元,成功入选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
除了发展旅游业,本康村还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通过“自行育苗+互助协作”降成本、“技术培训+统一管理”提效益等方式,产业规模和效益逐年提升。村里还搭建了高效、稳定的中药材产销平台及流通渠道,全村每年出售中药材羌活超过40万公斤,纯收入达440万元。
本康村“两委”充分发挥“管理资产、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服务成员”作用,以“集体资产+集体资金+劳务服务”方式入股本地从事旅游服务的公司,盘活利用村集体经济资产,创造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各族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2024年,本康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
如今的本康村,团结的乐章更加嘹亮,和谐的旋律更加悠扬,共同谱写着新时代的和美篇章。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