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助人的“热福”丨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玛依努尔·米吉提 发布日期:2025-05-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背着相机走在校园,捕捉上万名各族学生精彩瞬间,定格2000余名毕业生的灿烂笑脸;乐于助人、热心公益,通过创业帮扶33人,发起助学基金,鼓励各族同学共同成长——他就是热福凯提·艾力,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程”)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被大家亲切地叫作“热福”。

  热福凯提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市,是乌孜别克族。在他高二那年,爸爸给他买了第一台相机,为他打开了摄影世界的大门。考入哈工程后,他加入了学校的艾摄摄影协会,并在宣传部新闻中心担任学生摄影记者。

  大一下学期,热福凯提萌生成立摄影工作室的想法,便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利用1万元创业资金,他成立了“112摄影工作室”。3年间,工作室从6个人的小型摄影团队发展到50名各族学生参与,累计服务师生2.4万余人次,成功地将团队成员的兴趣爱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

  创业初期,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类拍摄活动,学校其他摄影团队的成员主动联系热福凯提,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2019年校园杏花季,“112摄影工作室”为60多个班级拍摄毕业照,收获了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桶金”。

  “我们用这笔资金,举办技术共享交流会,请知名摄影师开设讲座,提高大家的摄影技术与业务能力。”热福凯提说,“我希望这个工作室也能成为同学们施展才华、创造个人价值的舞台。”

  在热福凯提的带领下,越来越多同学加入进来,“112摄影工作室”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每逢节日,大家都会带来家乡特产欢聚一堂,工作室充满和谐、欢乐的气氛……

  自立自强、互帮互助,是团队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团队的核心成员张驰成绩优异,年年都能拿到奖学金。从本科时在哈工程陈赓班,到保研至哈工程船舶学院,在哈工程读书的7年间,张驰几乎每个学期都会给学校爱心基金捐款2000元。

  “张驰学长的行为,鼓舞着工作室每一位成员。大家都希望像他一样,尽己所能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创业3年间,工作室为33名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平均每人每季度发放工资约1万元。”热福凯提说,“我想让大家发掘、创造自己的价值,不要封闭自我,变得更加自信。”

  为了记录各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经历,热福凯提用一年的时间,为17名同学拍摄了纪实短片,展示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成果,激励更多学子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在热福凯提看来,他的行为里印刻着家风的传承。“从我记事起,就一直有陌生的哥哥、姐姐住在我们家。他们都是我父母收养的孤儿。”热福凯提说,从2003年至今,先后有10多名流浪儿童在他家暂住,短则几天,长则三五年。

  “有的哥哥、姐姐后来回到了原生家庭,有的长大后找到工作,有的结婚后组建了美满家庭。逢年过节,父母总会收到来自这些孩子的问候和祝福。”热福凯提说,“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重要的不是世界给了我什么,而是我能给这个世界什么。”

  在校期间,热福凯提多次获得奖学金,他申请的“2021—2022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优秀”结题,并在各大校级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奖。大四那年,热福凯提向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5000元,设立了哈工程“石榴花开”助学金项目。“学校多年来坚持将哈军工精神铸入学生灵魂,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学实践全过程。与我在哈工程收获的善意、美好、人生指引相比,我对母校的回报微不足道。”热福凯提说。

  大学毕业后,热福凯提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在乌鲁木齐开了一家摄影和咖啡店,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他表示,他将继续在成长道路上努力奋斗、发光发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回馈母校、回馈家乡。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