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润泽促团结 共同富裕绘新篇 ——湖北利川“以茶促融”推进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牟春华 陈亮 发布日期:2025-05-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武陵山腹地的云雾深处,一片片茶园如翡翠般镶嵌在青山之间,清晨的露珠滑过“利川红”茶树的嫩芽。这里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一个以“中国凉爽之城”闻名、以“利川红”红茶崛起的生态之城。

  2024年5月,利川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县(市、区)。利川市以此为起点,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发展“利川红”红茶产业为抓手,以茶促融,扎实推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书写好共同现代化的利川答卷。

  

  在郁江茶园,采茶工在采茶。 杜维摄

  茶香为引:生态与文化的千年交响

  利川,平均海拔1100米,夏季均温22.2℃,森林覆盖率超64%,空气优良率长期保持在99.5%以上。全球最大的古水杉群、清江与郁江的千年茶运廊道,赋予这里“天然氧吧”与“中国茶文化之乡”的美誉。千百年来,汉、土家、苗等各族儿女依山而居,以茶为生,将茶文化融入血脉。

  “明成祖朱棣曾赞利川雾洞茶‘此茶生来出雾洞’,而今‘利川红’的崛起,让这片绿叶焕发新生。”利川市委书记熊翔如是说。

  2018年,“利川红”因成为中印领导人“东湖茶叙”用茶一炮而红。此后,利川市以制茶大师邱建红等匠人为代表,推动“冷后浑”工艺突破,让“利川红”红茶汤色如玛瑙、香气似花蜜,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等荣誉。

  在毛坝镇楠木村,土家族茶农田云奇仍清晰记得2004年种下第一株“冷后浑”茶苗的情景。如今,他的茶园已成为“利川红”核心产区,命名为“国宾园”,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到此体验采茶。老人感慨:“一片叶子养活了一村人。”

  2024年,“利川红”品牌价值跃升至21.8亿元,位列全国红茶地理标志品牌前十位。

  绿叶生金:共同现代化的利川实践

  利川市“以茶促融”策略,其核心在于“三茶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协同发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利川市毛坝镇兰田村的云海茶园乡居景色。

  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出海——

  2022年,利川红产业集团成立,整合近百家中小茶企资源,推动“名优茶出省、大宗茶出海”。截至2024年,利川市茶园面积达27.37万亩,综合产值33亿元,带动11.2万名茶农年人均增收超4000元。

  在文斗镇,75岁的田平安曾是靠天吃饭的茶农,如今在集团帮扶下,管理着200亩茶园,年收入超2万元。

  在忠路镇杨家坡茶园,中国首个德米特认证的有机茶园内,土家族采茶女黄蓉正通过直播向海外客商推介茶叶。来自中亚的客商频频下单,黄蓉的直播间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过去我们守着青山过穷日子,现在‘利川红’让世界认识了利川!”黄蓉高兴地说。

  从手工揉捻到智慧赋能——

  在星斗山红茶有限责任公司车间,智能萎凋槽精准控温,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茶园情况。

  在柏杨坝镇,村民通过“智慧茶园”APP实时查看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

  依托“小院说事”平台,利川茶农共商茶园改造、分红机制;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每片茶叶都有“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茶叶种植、加工全流程……

  2024年,利川建成数字化服务网、冷链物流网等六大服务网络,SC认证(食品生产许可证)茶企达153家,科技对产业贡献率超60%。通过科技赋能,利川的茶叶加工效率提升40%,损耗率从15%降至5%,茶叶品质提升20%,价格高出市场均价15%,带动茶农每亩增收2000元。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过去村里人散步消磨时光,现在都忙着采茶挣钱!”沙溪乡玉河村村民何本翼感慨地说。

  茶产业不仅带来增收,还在重塑乡村生态,为乡村治理带来新动能。

  文斗镇堰塘村,通过打造“茶—林—旅”立体模式,建设生态茶园观光步道、亲水平台,形成“茶园变公园”的治理样本。

  谋道镇大兴村5000亩茶园与苏马荡景区联动发展农文旅产业,村民通过开民宿、当导游,年均增收3万元。

  土家族青年张伟开设的“茶山民宿”,客房内装饰着采茶工具和《茶经》摘录,游客可体验采茶、制茶。“去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收入超50万元。茶旅融合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张伟说。

  以茶促融:各民族共绘现代化画卷

  茶文化不仅承载历史,更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杯盏间交融,铸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有精神家园。

  在忠路镇龙渠村,土家族老人田永福创办“茶文化陈列馆”,收藏明清茶具、古茶树标本千余件。“这些老物件见证着各民族共同守护茶文化的历程。”田永福说。

  在忠路镇民族第一小学,孩子们诵读《利川红》诗篇,跳起融合茶文化的土家摆手舞;沙溪乡玉河村的采茶歌谣中,不同民族语言交织成调。

  建设利川红会客厅,数字化展馆再现“利川红”品牌发展史;举办“利川红”杯民族团结进步摄影大赛、茶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打造“茶乡寻亲会”“国际茶王赛”等品牌活动;出版《利川红》长篇报告文学,编排《茶梦千年》茶宴剧目……近年来,利川以共建共享理念,推动茶产业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以茶促融、以文润心,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互嵌式社区共筑幸福家园。建成10个集居住、研学、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互嵌社区,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在柏杨坝镇友好村,土家族吊脚楼与现代民宿错落有致排列,各族群众共办“开园节”,非遗肉连响与茶艺表演相映成趣。在毛坝镇五二村,各族村民联合成立茶产业合作社,社员们分工协作,2024年合作社产值突破千万元。

  边疆行活动共拓发展空间。组织茶企赴新疆、内蒙古开展“湖北名优茶·健康边疆行”,推出枸杞红枣茶、奶茶等融合新品。2024年,利川与宁夏、新疆等地签订茶产业合作协议23项,边销茶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边疆市场已成为“利川红”增长最快的领域。“新川红”2024年出口额达1.2亿元,同比增长67%。

  人才培育共兴乡村未来。在利川职校开设茶学专业,培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2000余人;建立“专家工作站+大师工作室”体系,制茶大师邱建红带徒授艺,让年轻茶人传承匠心。

  “利川红的成功,是生态优先、文化铸魂、科技赋能、各族携手的结果。”利川市茶产业链链长刘勇说。

  面对未来,利川锚定建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展示区、“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茶文旅养融合体验区、以茶促融模范区5个目标,建设茶文化博物馆、非遗工坊,让茶文化与民族特色交相辉映;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联结机制,推动茶农变股东,拓展“茶+边疆”“茶+跨境”合作,助力民族地区开放发展。

  从 “东湖茶叙” 的国事用茶,到 “一带一路” 的茶香远播,利川市以一片茶叶串联起历史与未来、生态与经济、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多民族共生的土地上,“利川红” 不仅是一杯茶,更是民族团结的见证、共同现代化探索的缩影。利川的故事,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