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同风 梵音悠悠——“新疆文物精品展”中的佛教文物
来源:中国民族报 徐轶凡 彭可馨 发布日期:2019-08-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八王分舍利壁画》(局部)(临摹品)

  《千手千眼观音残像》

  《彩塑菩萨头像》

  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唱本残页

  《坐佛像壁画》

  《妙法莲华经》 (经抄本)

  古代中国西域唱本残页中出现了佛教曲牌名,源于古印度的佛教石窟群被绘上新疆于阗神话故事、龟兹乐舞……正在国家博物馆展览的“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用文物体现出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展览将持续至9月9日。

  本次展览由国家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携手举办,分“丝路雏形”“丝路华章”“丝路梵音”3部分,陈列191件(套)先秦至宋元时期新疆各地区出土的精美文物。其中,“丝路梵音”部分依据丝路南、北道上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分单元展出文物,将佛教与中华文化相融共生的历程生动地重现出来。

  丝路南道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首站。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首先经克什米尔地区传入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沿着丝绸之路南道在于阗等地迅速发展。此次展出的《坐佛像壁画》《舞伎图壁画》《千手千眼观音残像》《轮王说法图》等文物,都是佛教在传入早期与中国文化艺术融合的表现。

  《坐佛像壁画》出土于于阗丹丹乌里克佛寺。遗址中挖掘的精美壁画色彩艳丽、技法娴熟,充分显示了美术史上于阗画派的风采。于阗人把古老的传说和佛教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佛教艺术,堪称佛教中国化的典范。

  《舞伎图壁画》大都以铁红色为主,人物线条优美刚劲、柔韧舒展,极具于阗佛教绘画“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之特征。于阗佛教绘画所用皆为矿物质颜料,层层堆积、由浅至深,以表现人体肌肤的立体感。这种手法后被于阗画师尉迟父子传入中原,对中原绘画产生了影响。

  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出土的佛教造像讲述着文化交融的历史故事。《彩塑菩萨头像》面庞圆润、细眉高目,《泥塑男供养人头像》胡须浓密,造像既有古印度或中亚地区的佛教艺术风格,又有东方艺术特色,散发着丝路文化多元一体的浪漫色彩。

  作为丝路北道上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龟兹(今新疆库车县)高僧辈出、塔寺林立,在西域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龟兹是古代新疆佛教石窟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区。龟兹石窟艺术在本地文化基础上吸收印度、犍陀罗和我国中原等地艺术因素,形成了以克孜尔石窟为代表,以中心柱洞窟、菱格构图,晕染法和线描法、“天宫伎乐”和壁画布局等为艺术特点的龟兹石窟艺术模式。

  龟兹素以乐舞名满天下,在历代宫廷十大韶乐里,龟兹乐舞均名列其中。《天宫伎乐图》位于克孜尔石窟38窟主室的两侧壁上方,在此次展览中,以局部临摹品的形态展示,该窟也以伎乐图而闻名中外。壁画中的乐舞形象反映出盛名于世的龟兹乐舞的情貌。

  此次一同展出的还有《八王分舍利壁画》(临摹品)、《弥勒菩萨说法图》(临摹品)、《须阇题本生图》(临摹品)等多幅壁画作品,它们从克孜尔石窟中走来,虽历经岁月的洗涤,仍光彩照人。

  在中国佛教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鸠摩罗什就出生在龟兹。公元383年,鸠摩罗什被前秦军队俘获到凉州,公元400年到达当时的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他在长安专心翻译佛经,数百卷浩繁的经文在他笔下化作精湛的汉语,传向辽阔的中原。

  佛教史上,把鸠摩罗什之前的译经称作旧译,而鸠摩罗什翻译的经文为新译。鸠摩罗什开创了译经史上的一个新时代,而晚于他两个世纪的又一位佛经翻译家玄奘,正是读着他翻译的佛经,萌生了“西天取经”的想法。

  本次展览展出的《妙法莲华经》(经抄本),是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的众多本佛经之一。《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后秦时,鸠摩罗什将其译为汉文传入中原。此经宣扬“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思想,在中国中古时代广为流行,奠定了中国佛教大乘学的基础,对当时的佛教艺术也影响颇深。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写经的书法为典型的北朝写经体,脱去了隶意,用笔轻落而重收,见证由隶向楷的过渡。《妙法莲华经》在新疆被发现,揭示了中原佛教文本向西域反向传播的同时,中原书法艺术也随之流入西域。

  “万里同风,九州共贯。”(《三国志·钟会传》)此次“新疆文物精品展”还有石窟壁画还原、通过视频、投影等,多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展现新疆地区历史文化面貌特征,彰显西域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表现出新疆和内地各民族文化相通、血脉交融、命运相连的历史史实。

  (本文图片由石建杭拍摄)

《中国民族报》(2019年08月13日 0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