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建设“红色家园”,推动全方位互嵌丨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刘晓东 苏传亮 发布日期:2025-05-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辽宁是红色资源大省。这里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也是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还是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近年来,辽宁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扎实推进“红色家园”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建设,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维度,促进各民族全方位互嵌,推动城市民族工作迈向新高度。

  以雷锋精神为切入点,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今年3月以来,辽宁省抚顺、鞍山、辽阳、铁岭等4市聚焦“雷锋精神与城市民族工作融合”,以弘扬雷锋精神为切入点,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抚顺市成立工作专班,推动各社区以望花区和平街道雷锋社区为示范,结合自身特色制定方案,建设“红色家园”。雷锋社区通过建设“红色家园”活动中心,为各族群众搭建起学习、交流和活动平台;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助、交流活动;发挥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及时解决民生问题,营造各民族和谐共居的良好氛围。目前,“红色家园”品牌已覆盖抚顺市7个县(区)。

  鞍山市以“雷锋精神铸同心·钢都石榴别样红”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铁西区繁荣街道“红石榴驿站”,打造社区民族团结食堂升级版,为各族群众提供暖心的就餐和送餐服务;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鞍钢博物馆等场馆,组织一系列学雷锋活动,赋予“红色家园”更多温度。

  辽阳市将弘扬雷锋精神融入社区建设,通过设立“雷锋式”志愿服务站,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各族居民互帮互助;融入学校教育,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弓长岭区中学、白塔区青年街小学等举行“学习雷锋精神”主题活动,鼓励师生传承、践行雷锋精神;融入社会服务,宏伟区长征街道仙鹤湖社区、武警辽宁总队辽阳支队积极开展讲雷锋故事、为群众义诊等活动,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铁岭市以“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倡导互助奉献精神”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社区和谐共融。举行“传承雷锋精神,共筑红色家园”主题活动,组织居民参观铁岭雷锋纪念馆和红色主题报纸展览馆,开展座谈交流并培训志愿者服务队伍;常青郡社区与“铁岭好人”走进铁岭高中宣传雷锋精神,联合学校志愿服务队清理垃圾;打造“党建引领·红韵商圈”惠民项目,为特殊群体送货上门,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

  依托红色资源,推动全方位互嵌

  优化空间规划布局,促进空间互嵌融合。辽宁依据各地城乡实际情况,把红色文化融入社区规划建设。打造红色文化广场、主题文化长廊等特色空间,在建筑风格、展示内容中融入中华文化符号,融入各族群众支援抗战、抗美援朝等历史。尊重各民族居住习惯与文化需求,规划混合居住区域。通过政策倾斜、专项资金支持,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建设水平,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以社区为着力点,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多样化住房选择;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举办红色文化节、红色故事大赛等活动,促进群众文化交流与情感认同。

  深耕红色文化沃土,筑牢文化互嵌根基。深入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塔山精神等文化资源,阐释忠诚、开拓、奉献、坚韧、开放等精神内涵。梳理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义勇军共同抗敌、解放战争中各族人民踊跃支前等历史事迹,增进各民族在共同传承红色基因中的纽带关系。以传统节日节庆为契机,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讲述红色故事。整合新媒体、传统媒体力量,制作宣传资料,传播红色文化,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挖掘红色经济潜能,实现经济互嵌共赢。完善支持各族群众联合创业的政策体系,为合作创业提供便利。依托辽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线路,鼓励满族刺绣、蒙古族雕刻等传统手工艺与红色文化元素结合,开发文创产品。推动企业共同参与红色文化产业开发,通过合作经营、共同投资,实现经济合作与各族群众互嵌发展相互促进。搭建企业合作平台,引导民贸民品企业利用市场渠道推广红色文创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涉红色文化产业企业的支持力度,让各族群众在“红色家园”建设中扎下根、工作稳、日子美、生活富。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夯实社会互嵌基础。完善资源分配、权益保障、发展扶持等方面政策,确保各民族在公共资源分配、就业机会获取等方面平等参与、平等受益。利用大数据建立社会结构监测体系,动态跟踪社会结构关系,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社会均衡全面发展。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利用媒体、公益广告、社区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在教育领域,将红色基因传承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强化普惠政策落实,形成心理互嵌纽带。在就业上,提供公平就业机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帮助各族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在入学方面,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保障各族学生平等接受优质教育与升学机会;在就医领域,完善医保政策,确保各族群众公平纳入医保体系,享受同等医疗保障。通过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普惠政策,讲述各民族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故事,引导各族群众树牢“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流动人口与当地群众增进了解,在心理层面实现深度互嵌,让流动人口“愿意来、留得住、过得好”。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