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曲:西北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鲜活范例
来源:中国民族报 尚斌 发布日期:2025-05-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西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宴席曲就是其中的代表。宴席曲又称宴席舞、家曲,是回、撒拉、土、保安、东乡等民族在婚庆喜宴或欢聚场合,以汉语演唱为主、伴有舞蹈的传统曲艺形式。宴席曲唱词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反映了西北地区各民族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成果。

  宴席曲的唱词以汉语为主,多夹杂方言土语,与西北地区汉族民间曲艺曲目相同或相近,内容也大同小异。譬如,两句式《方四娘》是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宴席曲常见曲目,歌词真挚,韵脚自然:

  “黄河南来是山乡,

  山乡里出下的方四娘。

  一岁上朵来两岁上大,

  三岁四岁上巧说话。

  五岁六岁上跟娘转,

  七岁八岁上学茶饭……”

  该曲异文很多,有《四姑娘》《四贝姐》《四姐娃》《四姐儿》等。其表现形式也十分接近,大多采用民间叙事诗的形式,且都按照先年岁、再月份的时间线索来叙述方四娘的成长历程和命运。

  保安族宴席曲内容一般是叙事性的,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结构上有头有尾,长短不限,叙述清楚一件事、表达清楚一种思想即可,代表曲目有《恭喜歌》《韩营长》《满拉哥》等。

  《恭喜歌》作为宴席曲中重要的仪礼音声,表达对婚喜的祝福,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恭喜恭喜大恭喜,

  各庄的乡亲们来讨喜。

  恭喜恭喜大恭喜,

  没拿一把茶叶者空讨喜。

  你打个调来者我唱个曲,

  欢欢乐乐地讨上个喜。

  唱得不好了嫑着气,

  宴席的伙伙里要和气。

  恭喜恭喜再恭喜,

  你喜我喜大家的喜。”

  此外,《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孟姜女》等经典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也是宴席曲创作来源。比如,四句式河州回族宴席曲《杨家将》唱道:

  “曾愣愣,仓啷啷呀,

  山沟里明苍苍。

  青石山下人吵闹,

  闪出了一员将。

  头戴的钻天帽呀,

  身穿的大红袍,

  脚穿的是登云鞋,

  手拿的是梨花枪。”

  宴席曲唱词大量使用比兴、白描等手法,风格诙谐、幽默、夸张,与西北地区其他类型的民间曲艺风格相近。

  宴席曲一般采用没有乐器伴奏的徒歌形式,曲调融合了各民族民歌调式,优美多样。从体裁来看,宴席曲大致可分为叙事歌、五更曲、打调、酒曲、散调等。如,《莲花落》是回族宴席曲的代表性演唱曲调之一,起初受汉族说唱艺术影响,以说为主,后来逐渐演变成边歌边舞的歌舞形式。

  宴席曲中的《闹五更》《绣荷包》《五点红》《十劝人心》等曲调,在西北地区汉族民间曲艺中十分常见。宴席曲中的《数麻雀》《尕老汉》等曲调和唱词,也被当地汉族酒曲吸纳。

  舞蹈方面,宴席曲表演者常有二、四、八或更多偶数对舞,寓意喜事成双。回族、保安族宴席曲中的“鹞子翻身”“犀牛望月”“凤凰点头”“雁落平沙”等基本舞蹈动作,常见于传统武术套路名称。除此之外,《白鹦哥》《绿鹦哥》是宴席曲中非常受人喜爱的曲目,其故事情节来源于汉族民间曲艺著名曲目《鹦哥宝卷》,该故事在河西、河湟等地流传广泛、版本众多。《白鹦哥》《绿鹦哥》在表演中突出模仿鹦鹉飞翔的动作,以自述形式,配合“抖翅”等动作,将鹦哥从一更至五更天起飞、受伤、挣扎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感人。撒拉族宴席曲大多配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柔美抒情,与甘肃徽县社火“云朵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宴席曲的传统演唱形式有独唱、表演唱、齐唱、和唱、随唱、问答、独唱加和唱、齐唱加和唱等。这些与汉族民间曲艺中的单口唱、对口唱、群唱、走唱等演唱形式接近。

  总之,宴席曲内容丰富,曲调多样,舞姿优美,具有音乐学、舞蹈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西北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鲜活范例。要加强对宴席曲的保护传承,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元素,加强研究阐释,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进一步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