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来源:中国民族报 德红英 发布日期:2025-03-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其中,“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既是让人民享有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保障,也是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抓住“优质”,重点抓好文化资源供给的内涵建设,确保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二是抓住“直达”,畅通文化资源输送渠道,确保基层群众能够直接、快速、便捷地获取优质文化资源;三是抓住“均衡”,均衡城乡文化资源,让优质文化资源延伸到“最后一公里”,与基层百姓见面,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

  健全体制机制

  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由各地党委和政府负责、职能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乡村(街道、社区)自我管理、社会力量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从设施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更好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完善群众文化工作激励机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建设、管理和运行,形成文化服务设施良性运转、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的长效机制。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推动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对接,拓宽沟通渠道,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决策,使基层文化机构更准确把握基层精神文化需求新变化,推广“订单式”“菜单式”服务,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建设基层文化品牌长效机制,挖掘基层特色文化资源,打造集文化性、趣味性、生活性、乡土性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比如社区文化艺术节、农牧民文化艺术节、“村晚”、农牧民趣味运动会等,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文化产品供给水平。

2025年3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和平村草原书屋内,村民们阅读农业书籍,为春耕生产“蓄能充电”。

 来源:乌兰浩特市人民政府网站

  建立直达基层的优质文化资源分配机制,推进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在解决基层文化资源“缺不缺、够不够”问题的同时,解决“好不好、精不精”问题,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向特殊群体倾斜。

  健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协调机构,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建立合作机制、整合文化资源、优化布局、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各地文化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示范项目。完善文化巡展等协同合作机制,共同策划优质的展示展览展演活动。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各类文化企业可以合作推出优质数字文化产品。

  拓宽输送渠道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集图书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科普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数字资源库群,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让广大群众通过“云端”“指尖”直接对接多样化、精准化、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以志愿服务项目为载体的流动输送线路。持续实施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等示范性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和戏曲下乡、农家书屋、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出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志愿服务基层项目,如“阵地演出+流动演出+入户演出”、公共文化服务配送、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等。

  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能提供更加多元融合的服务,具有理念新、形态新、机制新、技术新、服务新等特点,成为展示展览展演的主要载体。要盘活基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史馆、文化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文化艺术基地等“美”“好”“新”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

  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产业运作方式、文化产品供给模式,推出更多高品质的文化产品。结合基层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深挖夜间消费市场潜力,推动灯光秀、电影下乡、旅游观光等夜经济消费业态发展。将本土戏曲曲艺、手工技艺、传统服饰、民俗活动等融入“夜生活”,扮靓“夜风景”。

  转变输送模式

  推动“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扶持引导力度,积极提供艺术指导、场地、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的便利,鼓励各级各类文化单位与城乡基层“结对子、种文化”,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充分发挥“群星奖”等示范作用,推动群众文艺精品创作,增强城乡基层文化建设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功能。

  建设基层文化服务队伍。“种文化”就要育人才,要有一支稳定、专业的文化人才队伍。要统筹规划,大力培养基层文化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专职人才保障机制,加强分级分类业务培训。培育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发掘和培养更多“民间高手”,给予一定的奖补扶持,激发群众热情。引导优秀文化人才向基层下沉,鼓励文化领域专业人才深入基层开班授课、指导创作。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