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广程:推进中国边疆学建设,为我国边疆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来源:中国民族报 邢广程 发布日期:2025-03-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边疆治理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新时代边疆治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为深入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今年3月5日,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李强总理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边疆工作作出部署,即“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我深刻感到,我国边疆研究进入了新的高潮。

  推进边疆治理,需要强化理论支撑

  边疆治理历来是一件紧要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加快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边疆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边疆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中国边疆学作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新时代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不仅应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应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地位不是人为戴帽加封的,而是国家和社会需求达到足够的阈值而产生的巨大学术需求自然顺势而为的结果。中国边疆学作为新立世的学科,承载着国家、社会、学术、国际交流等多层面的特殊使命。

  当前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面临多重难境,需要加以破解:

  一是我国边疆研究的历史与现实的话语冲撞。表现为或者将我国边疆历史话语体系不加注释和修饰地直移为我国边疆现实境况,或者以现代话语和思维来解释我国边疆历史,造成边疆研究历史与现实话语体系的不协调。

  二是我国边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与现实对策研究旺盛需求之间的脱节。缺乏丰厚的基础理论研究根基,不可能使现实对策研究保持可持续的高水平状态。

  三是中国边疆学受国外有关中国边疆研究话语体系影响较大,自觉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一个过程。

  四是构建中国边疆学所需要的宏观、中观、微观环境和条件的主动塑造,与中国边疆学学术肌层缺乏厚度、基础不够坚实之间的位差。

  五是中国边疆学的构建是一个学科的完整创建,这一方面要使自身的学术体系与其他学科相区别,需要从其他成熟学科中脱胎出来,另一方面,又要借助和自觉地兼容其他学科,并使自身具有新型的交叉性。这是一个学理逻辑阐述颇有难度的学术创新过程。这正是中国边疆学构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难境。

  尽管有这些难境,但加快构建中国边疆学的政治环境已经形成,党和国家的战略重大需求足以促使中国边疆学不断走向成熟,并为我国的边疆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边疆学是一门不很成熟、正在成长的学科,但却是认识中国边疆、探索中国边疆历史演化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的新兴和交叉学科。进一步推进我国边疆治理,需要理论支撑。因此,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就成为必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坚持“两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构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系统梳理我国疆域历史和边疆治理研究的学术史,总结我国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立足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中国边疆治理的有效思路和模式,实现传统的中国边疆研究与构建现代中国边疆学的有机衔接。

  中国边疆学构建的路径

  中国边疆学兼备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基本特性,这就需要借助相关学科进行交叉、互动、融合和嬗变,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

  构建中国边疆学需要突破传统学科的窠臼和束缚,特别是要从成熟的历史学和民族学中分离出来,既吸收历史学和民族学的丰厚学术营养,又能够生成新的学术增长点。中国边疆学与成熟的历史学和成熟的民族学建立既有紧密联系又能够保持足够安全的、不被吸附的学术距离,就意味着中国边疆学真正地成为了一门成熟的学科,这就需要在守正创新中独辟蹊径,开创新境。当我国的边疆学基础理论研究能系统、全面、综合、多向度解析我国边疆治理的多元问题而不“宕机”,当中国边疆学的学术成果可以转化为边疆发展的“现实算法”,能够破解中国边疆治理的历史和现实难题,还能够从中国的边疆历史进程轨迹中构建出中国边疆未来发展的趋势模型,那么,中国边疆学就真正成为一门经世致用之学,立于成熟学科之林。

  正因为中国边疆学成熟较晚,我们在着力构建时应有“学派”观念,以“学派”纹路构筑中国边疆学,使中国边疆学构建具有学术探索的可持续性、稳定性、传承性和丰厚的学理性。

  中国边疆学学派要通过传统性继承和系统性理论创新,形成符合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和基础理论扎实推进的学术共同体。这只能走学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跨学科的知识生成机制。中国边疆学派必须打破由多重学科所构筑的学术壁垒,以交叉研究范式的构建加以重构,形成“边疆历史+”开放性增生型学派模式。边疆治理学、边疆经济学、边疆社会学、边疆安全学、边疆生态学、边疆与周边国际环境学,就成为“边疆历史+”的重要维度。

  不仅如此,中国边疆学学派的构建需要中国边疆研究走从分散描述转向系统理论建构的路径,从而形成具有主体性的话语体系。中国边疆研究的学术创新,需要从本土经验提炼普遍理论的基本规范,这是一个学科的“锤炼”“锻造”和“抽象提纯”的深化过程,以建立“问题—理论—范式—政策”梯次清晰的边疆研究学术逻辑链条。

  构建中国边疆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和通识教育功能,即让我国的民众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获得有关中国边疆——陆疆和海疆的完整知识和清晰概念,能够准确理解我国边疆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有多么重要。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民众对我国边疆的基本认知还不够充分和完整,在一些人头脑中,还有边疆就是我国的边缘地区的片面认识,本能地对边疆地区存在忽略态度。但是,从大局上看,我们一定要克服那种将边疆视为边缘地区和次要地区的糊涂观念。

  我国的边疆地区虽然距国家中心地带比较遥远,但绝不是我国的边缘和次要地区。若从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的战略角度看,我国的边疆地区,无论是陆疆还是海疆,均处于我国的要害部位,都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格局,都轻视不得,马虎不得。

  因此,只有从国家大的战略格局来看我国的边疆地区,才能得出结论:我国的边疆地区恰恰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的极其重要的关键地区,容不得丝毫的忽略、懈怠和轻视。

  所以,我们要在正确的国家观视阈下树立正确的边疆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边疆观,才能深刻认识到我国的边疆,无论是陆疆还是海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边疆学的构建不仅仅是学理的构建、科学体系的构建,还要把科学体系的学理性、学术话语体系转化为大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通识话语,在民众中开展边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的普及性教育,让老百姓都能知道,边疆并不遥远,边疆不是边缘地区,边疆治理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只有每一个中国国民都有了这个意识,才能使边疆治理成效更显著,国家更加稳固,民族更加团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原所长、一级研究员)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