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简称“三项计划”)实施以来,新疆将其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和基础工程,往实里抓、往细里做,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主要做法
突出文旅融合,推动各族群众交流互动。坚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创新实施深化价值引领、骨干培训、讲解内容完善、展陈提升、特色资源开发、试点示范等“六项行动”,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旅游景区规划,推动非遗+旅游、演艺+旅游、文博+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据统计,2024年新疆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旅游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游客亲身体验新疆风土人情,更直观地感受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形式和深厚内涵,促进了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另一方面,游客与当地居民面对面交流互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起真切的情感联结,为今后更好的互动交流打下基础。
突出育苗强基,促进各族青少年交流。随着对口援疆战略深入实施,教育援疆援受各方积极行动,持续开展“千校手拉手—百万新疆各族学生与内地学生手拉手”活动,全方位组织开展教学管理、干部人才培养、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家庭联谊、夏(冬)令营活动,让各族学生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新疆与兄弟省份积极开展交流活动,通过结对建立友好城市、友好单位以及建设青少年交流基地等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场域。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与山东省民宗委签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合作框架协议”,组织两地各族青少年开展主题研学营、夏(冬)令营等活动,形成进教育实践基地和同心交流基地、进历史文化场馆等“菜单式”“套餐式”交流活动,以场景式、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等方式,让各族青少年深刻感受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伟大成就。
突出就业融居,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发挥好对口援疆机制作用,加强劳务协作,推动省际劳务协作向地、县两级延伸,促进各族群众更加顺畅便捷地双向流动、就业创业。随着新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内对外开放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员赴新疆务工,互嵌融居,与当地各族群众建立了广泛联系,增进了彼此间的情感。同时,自2003年新疆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一批又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新疆,投身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乡村振兴、卫国戍边等各领域,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在服务期满后留疆发展,成为建设美丽新疆的重要青春力量。新疆高度重视西部计划工作,自治区和部分地州市相继出台政策文件,从就业、培训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更多西部计划志愿者留疆发展。
1月27日,滑雪爱好者在新疆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王菲摄
突出体育纽带,深化文化润疆的体育实践。新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举办各类体育活动,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平台。例如,2024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承办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马上项目,以体育为媒,加强交流合作,共同诠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2024年冬季举办的第二届新疆“热雪节”、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伊犁州昭苏县天马冰雪旅游季、乌伦古湖冬捕文化旅游节等,增强趣味性、扩大参与性、提高经济性,持续发挥民族交融剂、经济助推剂作用。
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的对策建议
推动各族人口跨区域双向流动。推动对口援疆工作更高质量开展,鼓励和支持新疆各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创业,鼓励和支持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到新疆就业创业,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扩大新疆普通高校、职业院校面向其他省份招生规模,提高其他省份重点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在新疆的招生比例,常态化双向组织新疆和全国各地在校学生开展各类交流活动。争取政策支持,扩大“三支一扶”(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服务)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规模,鼓励全国各地高等院校毕业生到新疆就业创业。
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顺应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形势,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政策措施,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加强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联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主题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依法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在机构资质审查、岗位信息推送、务工人员就业状况等方面严格把关、考核评估,有力维护各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加强文化建设。在文旅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推动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进公共文化机构、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和提升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城市街区、小镇、乡村、景区。加强有关部门联动,多角度、多区域、多形式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充分发挥文旅部门作用,主动加强与全国各地专业机构、市场主体的合作,联手推出“文化+”“体育+”“旅游+”等多样态融合项目和产品,精心组织富有新疆特色的旅游产品“走出去”,提升新疆文旅知名度。围绕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等主题,创作一批高质量文化产品,在各类媒体平台推送。做好“请进来”工作,常态化邀请全国各地模范人物、致富能人、艺术家、网络名人等到新疆参观交流,多渠道、多形式展现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生态优美的真实景象。
【作者简介:杨帆,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哈米提·阿哈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文系新疆社科联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号2024ZJFLY19)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