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2025年新年贺词,让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各族人民倍感温暖、深感振奋。
近年来,银川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完善宣传教育格局,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完善宣传教育格局,增进“五个认同”
在机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在行动”活动广泛开展,“百场万人”大宣讲、“牢记总书记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火热进行;
在学校,“石榴花开校园、籽籽同心向党”教育、“校校牵手石榴红”实践深入开展,“‘榴’铸青春 ‘银’得未来”主题团(队)课广受欢迎;
在网络空间,“小宁大讲堂”“手绘长图”等融媒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动漫短视频“圈粉”无数……
这些都是银川市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生动写照。
为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银川市着力构建宣传教育格局,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推出“石榴籽”IP,培育打造“小宁大讲堂”“银银带你看银川”等一批“银字号”融媒品牌,“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经验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得到推广。
聚焦青少年群体,银川市各级各类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教书育人全过程,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教育实践、“寻找银川最强石榴仔”知识竞赛等,引导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面向全社会,银川市统筹推进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所55个、站546个,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要一起”志愿品牌越擦越亮,各族群众参与文明实践蔚然成风,编创的广场舞《塞上儿女心向党》斩获国家群众文化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羊羊得意》和《幸福来自共产党》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分获表演项目一等奖和三等奖,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旋律。
改善民生增福祉,赋予发展“三个意义”
种大棚、办企业、搞旅游、开酒厂……在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五渡桥村,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五渡桥村党支部书记郭新龙介绍,村“两委”干部带领各族群众集思广益,2003年建成了总占地2000余亩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动村民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年销售收入近亿元;2022年建成五渡桥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每年可增加近30万元村集体收入,还可带动结对发展的移民搬迁社区——新创家园社区群众增收80万元。
银川市在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近3年来,累计为50家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2.2亿元,支持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5388万元。银川市财政坚持每年安排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1000万元,2024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总量预计达5.5亿元,全市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超20万元。
民生优先,惠泽百姓。银川市每年将8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事业,聚焦看病就医、教育均衡、交通出行、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住房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首推大病医保上不封顶和特困家庭救助制度,“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在全国推广,“放管服”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交通疏堵经验做法入选全国主题教育整改整治典型案例。
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更稳,干劲更足。
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全方位互嵌
前不久,银川市兴庆区宝庆社区云翠园小区水压出现问题。社区立即成立民主协商小组,党支部书记、社区干部、居民代表、物业公司负责人共商对策,很快解决居民用水难题。
近年来,银川市立足多民族聚居实际,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基层治理,不断创新治理方法,探索形成“一核两端四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系统推进组织坚强、民主共治、安全法治、文明和谐、美丽幸福“五好社区”建设,创新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社区+楼宇”党建共同体,培育出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五红同创”、锦绣苑社区“小巷管家”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特色品牌,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村(社区)“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涌现出一批“塞上枫桥”派出所、“石榴籽”警务室。
顺应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以打造“凤城儿女一家亲、民族和美共筑梦”市域创建品牌为契机,银川市积极拓宽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推动各民族群众交错而居、插花混居,摇号分配2.2万套保障性住房,插花式安置27.4万名政策性移民和自主迁徙移民,常态化开展“心连心”“一家亲”等联谊交流、互帮互助活动;全市所有学校实施学生混班混宿,所有企业平等招收各族员工,全面构建起了各族群众同小区共单元、同村庄共村组、同车间共班组、同学校共班级的互嵌式结构,各民族“同市经营、同区居住、同校学习、同院就医、同台娱乐、同享小康”成为常态。
培树典型,加强引领。银川市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累计达21个、自治区级202个,成立“同心联盟”“圆梦快递”等66个邻里互助、关爱帮扶、志愿服务品牌,组建基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168家,打造贺兰山东麓旅游促进“三交”示范带和一批示范景区,“深化闽宁协作,共叙山海情深”等入选国家民委编印的《正确民族观实践典型案例汇编》。
巍峨贺兰山见证着银川大地的沧桑巨变,滔滔黄河水讲述着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在银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嵌入各族儿女心中,融入了血液,铸入了灵魂。”银川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湖城各族干部群众将继续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书写更加精彩的银川答卷。”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