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四个强化”开创“铸牢”教育新局面丨经验交流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5-02-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河南省聚焦青少年群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深植爱我中华的种子,激发广大青少年促进民族团结、服务强国建设的热情。

  强化政治引领,扛稳主体责任。各级各类学校党委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制定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逐条分解制定落实措施,指导高校成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民族工作模式,构建党建引领、多方联动、协同发力的育人工作机制。细化指标体系,评选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210所,促进“铸牢”教育走深走实。

  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理念,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交叉融合,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播撒在师生心田。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党政负责同志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为新入职教师和新生发放学习资料近500万册。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演讲比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比赛等,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运用“互联网+”开展宣传教育,举办网络知识答题、理论文章大家学等活动,持续提升网络正向宣传效能。

  强化教学改革,夯实课堂阵地。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利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教育;利用党支部“三会一课”、教职工政治学习、学生班团会等开展“铸牢”教育。畅通课堂教学主渠道。幼儿教育阶段引导幼儿感知爱家乡、爱中华民族、爱祖国的情感,小学阶段教育引导学生感知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初中阶段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中华民族历史、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基地研究主引擎作用。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省级研究基地开展系统研究,获批民族团结主题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中文核心期刊文章近百篇,炎黄学研究成果丰硕、甲骨文活化利用成效显著。

  强化实践育人,丰富载体活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参观“铸牢”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高校建成“铸牢”教育线上线下主题展馆,努力实现“铸牢”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铸牢”元素,如建设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园、创作民族团结雕塑作品等,打造“铸牢”教育园地,鼓励师生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教育成果。注重在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中贯彻“铸牢”主线,建立学校党、政、工、团、少先队等齐抓共管的机制。通过观摩会、研讨会,选树示范班(团、队),评选先进典型,推广有益做法,打造具有特色的“铸牢”教育思路篇、教材篇、课程篇、活动篇、文化篇、校外篇。

  (河南省民宗委供稿)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