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移民区:促“三交”聚合力,共建幸福家园丨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徐向春 刘俊义 发布日期:2025-02-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扎实推进大规模生态移民、易地搬迁的过程中,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吴忠市红寺堡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等移民区,全力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宁夏全面实施“抓牢工作主线强共同体意识、抓实主线工作强共同体建设”工程作出积极贡献,积累有益经验。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村民刘克瑞一家享受易地搬迁政策,靠勤劳致富过上好日子。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期间来到刘克瑞家,勉励乡亲们“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广大移民群众备受鼓舞,感恩奋进新时代。

  弘德村通过“支部+合作社”模式,以组织振兴带动强村富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成为宁夏移民区建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各族群众共创幸福生活的缩影。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累计搬迁安置西海固贫困县区贫困群众23.5万人。近年来,红寺堡区坚持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引导基层治理、推动改革发展的作用,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在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党旗也在乡村全面振兴的主阵地上高高飘扬。闽宁镇打造“支部+企业+农户”致富共同体,实现党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村民富在产业链,入选“全国千强镇”。

  宁夏在移民区创新开展“黄河水甜、共产党亲、习近平总书记好”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知晓福在何处、惠从何来。

  围绕“移民儿女心向党 携手共建新家园”主题,红寺堡区打造了弘德村“习语大道”等一批现场教学点,宣讲“总书记的移民情”,建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广场和公园等,开展勤劳致富、美丽庭院、睦邻和谐、崇文重教、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六个先锋”示范引领行动,发挥“中国好人”徐海侠、农民作家马慧娟、全国劳动模范寇启芳等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进“五个认同”。

  闽宁镇则通过开展“最美闽宁人”评选,举办“立家规、传家训、树新风”活动,评选3000多户六星级文明户,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开设镇史馆、“闽宁人家”博物馆,组织群众拍摄《闽宁镇的故事》《脱贫之路》等一批文艺作品,“脱贫不忘共产党、致富不忘习主席”成为移民区的主旋律。

  促创业就业,实现互嵌发展

  “这批衣服包好之后送到库房里!”在位于闽宁镇的闽籍企业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王文娟和姐妹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王文娟是公司生产车间包装组组长,负责打包、入库、出货、封箱等包装流水线上的各道程序。“我现在工资稳定,厂里还有人接送和照看孩子。”王文娟说,搬到闽宁镇前,家中靠务农生活,不仅辛苦,收入也不多。搬迁到闽宁镇后,她能在家门口上班,企业开设的“四点半课堂”也解决了照看孩子的难题,“如今生活过得很踏实、很幸福。”

  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是闽宁镇持续打造东西协作、团结互助的样板之一。闽宁镇6个行政村与福建省漳州市角美镇18个行政村结对子,发展起特色种养殖业、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劳务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支柱产业。

  尤其在文旅产业方面,闽宁镇借《山海情》电视剧热度,盘活全镇全域旅游资源,实现就业3620余人,辐射带动2.68万人增收。此外,福建落户闽宁镇企业带动5000多人就地稳定就业。

  如今,在闽宁两地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曾经的“干沙滩”已经成为一座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现代化移民乡镇。

  在红寺堡区,通过持续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种植酿酒葡萄10.81万亩、黄花菜产业示范村14个,枸杞、肉牛、滩羊等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打造交通物流园、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清洁能源累计建成并网561万千瓦,占宁夏总装机容量的15.58%,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共富路。

  行走在红寺堡区,高质量就业服务的“温度”有目共睹:打开手机,用工就业桥梁触“屏”可及;在商圈逛街,就能看到现场招聘会,不少企业摆摊揽才;走出家门,政府免费包车“点对点”精准输送到厂门口……

  自从干上公益性岗位,红寺堡区太阳山镇潘河村村民秦占丽每天清扫村道路面,心里乐滋滋。“以前,家里孩子没人照看,我无法外出打工。现在,我每月有固定收入,既能挣钱又能顾家照看孩子,两不误。”秦占丽说。

  近几年,红寺堡区在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的赈济模式,不断完善闽宁劳务协作帮扶机制,城乡劳动参与率达到74.3%,实现劳务收入6.78亿元,各族群众在共事共乐中一起过上好日子。

  依法治理,凝聚共识促和谐

  “大家都是乡亲,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解开了就好了。”……位于农家小院的原隆村警务室里,社区民警和村民常常围坐一堂,聊着村里的大事小情,气氛融洽。

  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9600多名村民主要搬迁自固原的原州区和隆德县。永宁县公安局闽宁派出所依托原隆村警务室,充分调动村民力量,组建了调解队伍“和谐大叔”、义警队伍“原隆红”,促进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由于治理有效,原隆村2021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原隆村警务室也成为银川市公安局首批授牌的“石榴籽”警务室。

  宁夏移民区坚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综合运用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教育引导、民主协商、感情联络、心理疏通等方式,“情理法心”交融,有效提升治理水平,不断增强移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红寺堡区深入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55124”模式入选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弘德村设立8个功能性党小组,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入村级事务管理,组织党员在网格内开展带头宣传党的政策等“六带头”活动,被评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

  闽宁镇则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构建由派出所、综治中心、人民法庭、司法所以及村(居)治安保卫委员会共同参与的“多元自治圈”,依法化解矛盾事项、疏导群众心结,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发挥“石榴籽”警务室阵地作用,警民合力防范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同时,常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蔚然成风。

  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起点,宁夏将持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移民区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绘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美画卷。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