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畔的风景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昌平 发布日期:2025-05-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横断山脉褶皱深处,大渡河上游金川江畔,坐落着一个名为金川的山区小县。它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高山峡谷环绕,藏、羌、回、汉等各族儿女聚居于此,绘就了一幅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壮美画卷。

  大渡河上游山峰高耸、河谷狭窄,各族群众携手并肩、共同应对自然挑战。藏族的牦牛、羌族的山羊、回族的商贸、汉族的农田,在峡谷中形成了天然互补的生态经济链。金川多肋牦牛适应高寒地带的气候条件,金川雪梨则在低海拔地区茂密生长。这种垂直分布的自然资源,让各族群众很早就认识到彼此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

  历史的刀锋在金川刻下了深刻的团结印记。乾隆皇帝两征金川后实行改土归流,打破了封闭的土司制度,屯兵与移民进一步促进了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

  红军长征在金川驻扎的14个月,更是将红色基因深深植入这片土地。当时仅有数万人口的金川,就有两千多人加入红军,其中藏族占半数以上。这段用鲜血凝成的历史,成为了金川人民国家认同的基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概念,认为某些关键时刻能永久影响一个地区的精神取向。对金川而言,红军长征正是这样一个“轴心时刻”,进一步锻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在金川博物馆,土司官印与红军标语并陈,这种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揭示了金川民族团结的深刻奥秘——共同的奋斗铸就牢固的团结。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偏远山区就已通车通电。后来,一代代金川儿女通过求学、经商、参军走出大山后,又大多选择回归故里、反哺家乡。这种“走出去”与“返回来”的双向流动,形成了良性的文化更新机制。金川人通过教育获得的不仅是技艺技能,更是连接外部世界的文化自觉。

  步入新时代,金川在脱贫攻坚和对口支援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现代管理遇上传统智慧,当科技文明结缘高原生态,产生的不是冲突,而是创新创造。金川以发展实践告诉我们,破解发展不平衡之道在于,创造各民族共同参与的良好环境。 

  “砸锅卖铁也要送娃读书”“宁可酥油茶里掺开水,也要让孩子进学堂”——金川人将教育视为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金钥匙。学校成为各族孩子共同成长的园地,课本中的中华民族历史成为他们探索的记忆图谱。“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行走在今日的金川,民族团结是再寻常不过的生活实践。藏家院落里挂着大红灯笼,汉族的餐桌上摆着羌族酸菜。这种自然而然的交融,比任何人为设计的活动都更具生命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画卷,正在金川徐徐展开。 

  从峡谷的共生智慧到红色记忆的历史锻造,大渡河的波涛见证了各族儿女将自然限制转化为文化优势,将历史积淀转化为共同记忆,将发展挑战转化为共享机遇。金川江水奔腾不息,民族团结历久弥新——这个峡谷小县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史诗的一个生动注脚。

(编辑:魏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