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云和梯田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仲 发布日期:2025-05-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水田 (中国画) 吴冠中

  云和,一个美丽的地方,位于浙江省云和县崇头镇,那里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云和梯田。

  我曾猜想,云和之名源于《周礼》的“云和之琴瑟”。来到此处方知,云和始建于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据《浙江通志》记载:“景泰三年,析丽水之浮云、元和二乡置,县名曰云和”。饶是如此,我仍觉得从两乡名字中各取一字的命名方式,或许受到了《周礼》的启发。你看那蜿蜒绵长的梯田,不就是系于山峦的琴弦吗?一弦一柱思华年。

  我是在四月中旬去的云和梯田。一路翠竹相伴,不时有团团雾气弥漫在山峦之间,如白纱飘拂,更有声势浩大的溪水相向而行。进入九曲云环景区,绵延的梯田点燃了我们一行人的热情,赞叹声不绝于耳。

  只见一层层梯田顺山势而建,漫山遍野,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像新月如钩,有的柔如绸带……田埂上的青草为梯田镶出翠绿的曲线,让梯田层次分明又错落有致。梯田内,明晃晃的清水如镜,透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清雅。散落在田埂间的游人,宛如五彩斑斓的音符,跳动着欢快的乐章。

  忽然,轻云出岫,阵阵薄雾升腾,随风飘荡,不一会儿就为大地罩上了一层柔美的轻纱。烟雨朦胧,云雾缭绕,远山披上了洁白的衣裙,梯田静若处子,忽闪着明亮的眼睛。信步离开主道,走上田埂,一阵清风拂过,我嗅到了梯田的气息:云雾的湿润,草木的清香,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仙气。脚下这条路好似通往仙境的小径,怎能不让人如痴如醉?

  梯田云海美不胜收,当地人却道是寻常。梯田海拔高,又横跨高山、丘陵、谷地,据说最多达七百余层。梯田与河谷中的水分蒸发上升,遇冷凝成云雾,驻于山林与田间,时常白云缭绕,形成梯田云海。“云雾奇观,浮云世界”,正是云和梯田的一大特色。有时,云雾会像河流在山间流淌,云和真就变成了“云河”,那景象,恍若梦境。

  待到云雾消散,环顾四周的山坡,一层层梯田缓缓沉降,山洼里小村落若隐若现,颇有几分世外桃源之感。听介绍,那是下垟村,一个有着浓郁畲族风情的村落。我们能看到这么壮美的梯田,还要感谢生活于此的畲族先民。

  往事越千年。早在唐朝时期,一队畲族人从今天的福建北部一路迁徙而来,在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停下了脚步。他们顺应山势,向高山要耕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开垦梯田,播下生活的希望,用双手书写了改造自然、融入自然的农耕文明篇章。

  如今,下垟村人工梯田的面积已达51平方公里。村民们的开垦,不仅没有破坏自然,反而形成了“山、水、林、田、村”和谐共生的独特生态系统。如此浩大的工程,堪称凝聚汗水与智慧的人间奇迹。

  在梯田博物馆,我看到了关于造田方法的介绍。梯田土壤分为三层,下层为泥土层,中层为犁底层,上层为耕作层。犁底层至关重要,起到“保水”的作用,制作过程极其讲究:先以粘性很强的黄泥铺于泥土层之上,厚度达20厘米以上,再和水搅拌成泥浆,待自然风干后,用木锤夯实至平整光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梯田内的水分不易流失。

  耳畔传来咕嘟咕嘟的流水声,如同美妙的弹拨乐器奏出的乐章。循声望去,每块梯田的边缘都留有缺口,泉水自上而下流淌,一层注满后再流入下一层。当地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这高山之巅的泉水,得益于多雨的小气候和山体强大的蓄水功能。基于这样的自然条件,先民创造了“横贯式”开渠法,沿山体横向开渠,就能收集到清澈洁净的泉水。

  “快看,有牛过来了!”伴着一位女士兴高采烈的呼喊,一头大黄牛正沿着田埂悠然走来。不对,应该是两头!还有一头小黄牛跟在大黄牛身后,如活泼的孩童,啃食田间的青草,遇到有人挡道,还会霸气地用头将人推开。黄牛的主人,是一位美丽、活泼的畲族姑娘。姑娘和黄牛成为移动的风景,所到之处皆掀起阵阵涟漪,让梯田洋溢着欢歌笑语。一时间,这仙境竟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目送着姑娘和黄牛渐渐远去,我似乎透过绵长的岁月,看到了那些先民的身影。他们让我对这片生生不息的梯田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我多希望拥有一双灵巧的手,去弹拨这山峦上的琴弦,用一曲颂歌,礼赞云和梯田。

(编辑:魏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