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出昆仑”:“山河一体”的理念传承与文脉滋养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文侠 发布日期:2024-09-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清乾隆年间雕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供图

新疆叶城县南部昆仑山区雪峰连绵,气势磅礴。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

  “河出昆仑”既是地理学观念,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对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国家认同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由“河出昆仑”阐发的“山河一体”“同源共祖”等价值观,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潜移默化地成为共同的文化精神,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理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滋养。

  “黄河之水天上来”:

  昆仑文化与黄河文化同根同源

  昆仑山脉是中华大地的骨架,黄河为中华地理的重要血脉。昆仑山脉与黄河水系延伸辐射中华大地,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地理空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早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是中华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先民在这里对客观世界不懈探索,对自身起源逐渐认知表达,形成黄河文化,并在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中不断衍生发展。

  昆仑是中华大地万山之祖、河岳之根,昆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多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共同创造、不断传承创新的优秀文化。昆仑文化是中华文明交融互鉴、开放包容的重要映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昆仑文化与黄河文化同根同源、相生相伴,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从地理位置看,两者既有重合,也有不同。昆仑在地理维度和文化维度上,位置都在我国西部,自西汉起,西域南山、青藏北部诸山脉先后成为昆仑山脉体系代表。“黄河落天走东海”,黄河的位置则更偏向东,发源于青藏高原后向东流经9个省(自治区)。从文化内涵看,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都融合吸收了各自区域内的文化,闪耀着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

  黄河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黄河之水天上来”,而昆仑正是这个“天”。“昆仑”一词有“天”的内涵,早在先秦时,中华先民就认为昆仑是天下最高大的山,是“天地之中”,是天柱,也是登天的阶梯。“河出昆仑”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山海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河水出焉。”《论衡·异虚》也指出:“河源出于昆仑,其流播于九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寻访昆仑山,其中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寻访黄河源头。

  “河出昆仑”“山河一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情结,寄托着人们关于美好与神圣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崇高理想。昆仑文化与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深深影响了中华儿女的人格和气质。

  屈原在《九歌·河伯》中借河伯之口高呼:“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在昆仑山上瞻眺,但见黄河之水浩浩汤汤;李白写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可见“河出昆仑”理念早已深潜其认知层面。神州陆沉之时,“山河一体”“山河永固”的信仰和共同价值观,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来源和动力。《淮南子·览冥训》说:“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因为有昆仑的不竭滋养,黄河之水必能奔腾入海。

  探寻昆仑: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标识

  昆仑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其具体位置却没有确实详细的记载,“古来言昆仑者,纷如聚讼”。后来,在各民族的共同探寻下,黄河源头和昆仑山的位置才最终得以确定。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总体呈阶梯状分布,上古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引发洪水漫天、江河东流,这被中华先民想象为“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先民认为,昆仑处于作为高处的西北方位。这一观点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竹书纪年》等古籍中都有体现,为最终确定昆仑的具体方位奠定了基础。

  西汉时,张骞凿空西域,通过与当地民众的交流,认为于阗多出美玉,符合昆仑“玉山”特征。汉武帝按照他的报告并结合古籍,将于阗南山和葱岭(帕米尔高原)定为昆仑,将黄河源头确定于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河出昆仑”的传说落到自然地理实体上,更是由中央政权出面明确了对西部疆域的认定。

  隋炀帝征讨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其中河源郡为“河所出”。河源郡设在积石山以西,已经非常接近地理意义上的黄河源头。这表明在与西北地区的长期互动中,中原地区对河源昆仑的这一重大地理问题的认识渐趋明晰。

  唐代,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时,李道宗持节护送,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在黄河源头、昆仑山下,汉藏结成“和同为一家”的甥舅关系,留下流传至今的民族团结佳话。

  元代,凉州会盟推动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组织下,都实等人勘察河源,将其确定在青藏高原的星宿海。同时代的藏文文献中,也有关于黄河发源于星宿海以及星宿海地貌的记载。

  清代,中央政权通过大规模地理勘测和地图绘制,第一次比较清晰地发现和勾勒出逶迤浩茫的昆仑山系。康熙年间,拉锡、舒兰一行奉命探寻河源,称“星宿海之源,小泉亿万,历历如星,众山环之……(众山)蒙古总名曰‘库尔坤’,即昆仑也”。乾隆年间,乾清门侍卫阿弥达奉旨“诣西宁祭河神,再穷河源”,测绘青海、西藏地图。这次勘察明确了黄河河源地区的主要支流和水文特征,乾隆命令编撰《河源纪略》,绘制《黄河源图》。

  自古至今,中华先民为探寻河源、探求昆仑山作出不懈努力,最终共同确定了昆仑的具体位置,并逐步形成了昆仑文化与黄河文化“同根同源”“山河一体”的思想。我国历代对昆仑、河源的执着探求绝非偶然,而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精神情结的直接反映。昆仑所在、河源所在,不仅是中国地理坐标,更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标识。

  “山河一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涵养源泉

  “山”与“河”都是中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根源性文化符号。昆仑与黄河“山河不可分”的源头观念,濡养着中华民族的礼乐文明与人文思想,浸润着千年不变的“大一统”理念。“山河一体”“包容多元”的价值观贯穿古今,体现了中华儿女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河出昆仑”“山河一体”是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现着一个王朝“承续天命”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古代中国,黄河、昆仑是王朝国脉、龙脉的象征,具有国家主权、国家形象等政治文化意义。黄河源头在哪里,昆仑就在哪里,“山”与“河”密不可分,“山河”就是国土,“江山”就是国家。周穆王西巡昆仑的故事发生在今河套地区,说明“河出昆仑”也是西戎先民的精神情结。

  我国自秦开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祭祀黄河、探寻河源被视为国之大事。元世祖忽必烈说起黄河,认为“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清代“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正面、背面分别刻有乾隆皇帝的宝玺和御制诗。对黄河源头、昆仑文化的重视,可见元、清等王朝对“天下”“一体”“大一统”等价值观念的追求,对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与主动融入。

  各民族共同探寻河源昆仑的过程,也正是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历程。历朝历代都在能力范围内探寻河源,尤其在唐、元、清等大一统王朝盛世中,由于疆域广阔、边疆安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频繁,政府组织大规模探寻活动具有更好的保障和条件。元代的女真人都实通晓多民族语言,才得以带队勘察河源。清代探寻河源的拉锡、舒兰、阿弥达乃至编纂《河源纪略》的纪昀等人,来自蒙古、满、汉等多个民族,共同完成了对母亲河根脉的探求。

  纵观中华民族文明史,“山河一体”的价值观念处于基础和重要地位,中华文明始终以“一体”“一统”“大同”为最高目标和终极指向。这种多元凝聚的“一体”,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价值观念。正是在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各民族才能彼此杂糅血缘、共享历史和文化记忆,融为具有政治内聚力的中华民族实体。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弘扬“昆仑”“黄河”等根脉文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为丰富中华民族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多滋养。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