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明月待你而升,天涯共享此时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左志南 发布日期:2024-09-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当银盘似的大大澄月高悬于夜空

  天南地北的小小月饼出现在商店货架

  我们便知道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放眼世界

  似乎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般

  对月亮有着如此深沉的感情

  数千年来,我们把“月”铸成神话

  把“月”嵌入名字

  把“月”写进诗行……

  八月十五的那一轮明月

  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岁月长河

  也照亮了中国人的心灵

  

  寄情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源于上古,普及于汉代,大约在唐代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北宋时成为广泛庆祝的民俗节日。古人祭月神以庆中秋,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赏月传统。

  中秋时节,夏日的暑热褪去,初秋的凉意显得格外宜人。而那如水的明月,更为中秋的夜晚增添了一份不可言喻的雅致,激发着代代诗人的创作灵感,留下无数流传千古的诗篇。

  唐朝诗人元凛,在中秋之夜未能一睹明月的风采,便以“四野雾凝空寂寞,九霄云锁绝光辉”的诗句,表达对月亮的渴望与内心的哀愁。

 十五夜望月

  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 唐 )

 

  而远游在他乡的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之夜想起了友人杜郎中,于是轻声吟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由己及人,生发出人人望月的联想。

  贬谪在外的苏轼,在中秋之夜感叹着“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同时,他也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成为人们赏月时对团圆期盼的美好祝愿。

  

  愈人心:

  “一年明月今宵多,

  人生由命非由他”

  中秋明月的圆满光辉,不仅承载着人们的情思,更有着抚慰心灵的力量。

  韩愈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逢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然而,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粮食丰收、百姓安居。在愤怒与悲悯的交织下,韩愈上书揭露实情,却反遭李实等人的谗害,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八月十五夜

  赠张功曹

  同时辈流多上道,

  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

  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

  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节选)

  ——韩 愈( 唐 )

  永贞元年(805年),韩愈被赦,自阳山令改官江陵。适逢中秋良夜,他身在异乡的客馆中,仰望夜空,只见“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在听罢友人“声酸辞且苦”的悲歌倾诉后,韩愈以“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接转,表达自己对命运的感悟:“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一年中的月色,只有今夜最美最多。人生全由天命注定,不在其他原因,有酒不饮,如何对得起这明月光景?诗中既有归之于命的深沉感慨,亦有看似自我麻醉而实则坦然的旷达。而这一切,在那中秋之夜格外明亮的月光下,显得尤为动人。

  

  向光明: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在诗歌的世界里,中秋明月指向理想得以圆满,它的清辉则隐喻着人们对光明境界的不懈追求。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的中秋夜,身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的辛弃疾,回想起自己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这位曾以“渡江天马南来,几人曾是经纶手”自诩的诗人,一生致力于收复北方失地。十二年中,他多次上书朝廷,力主抗金,但经过“符离之败”与“隆兴和议”等一系列的挫败,南宋朝廷已是畏敌如虎。不论是《美芹十论》还是《九议》,辛弃疾的慷慨激昂总被雨打风吹去。

  在那个中秋之夜,困坐于建康的辛弃疾,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他向嫦娥发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苦闷挥洒无余。

  太常引·建康中

  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 宋 )

  在词的下阕,诗人展开联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他渴望乘风而上,飞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大好山河,甚至想要砍去月中的桂树,让月亮洒向人间的光辉变得更多。

  辛弃疾的中秋之思,发兴于明月的圆满、光明,最终归结到对现实的观照中。中秋的明月,承载了古代正直士大夫对于光明的向往,也映照出他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引哲思: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千古望月,诗人凝望这浩瀚圆月,还融入了哲理思考,寄寓了更多的现实感慨。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云:“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续仿佛只是一瞬;而从恒常的角度看,则万物和人类都是永恒不息的。我们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则问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依旧,情思永恒。

  把酒问月·故人

  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节选)

  ——李 白( 唐 )

  中秋的明月,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了无数的情感与思考。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我们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也怀揣着未来的憧憬。

  今晚,让我们停下脚步,抬头仰望那高悬的明月,感受它的永恒之美。愿那轮明月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陪伴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今天,让我们共同迎接

  这轮皎洁明月

  不妨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祝愿

  让它伴着月的清辉飘送到TA的身边

 

(作者简介:左志南,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导。)

 


  监制 | 闫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