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跟随总书记走进很古朴也很时尚的贵州肇兴侗寨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龚敏 发布日期:2025-03-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在村寨的信团鼓楼,习近平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火塘边共话乡村全面振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向总书记讲述近年来的村寨变化和幸福生活。

  习近平高兴地说,从你们的讲述、你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村寨这些年欣欣向荣。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祝你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片

  ▲贵州肇兴侗寨古寨风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肇兴侗寨的青山绿水间,几座鼓楼巍然矗立。这里的风土人情、山水建筑,不仅是侗族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见证。它们承载着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彰显着各民族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的智慧结晶。

  身着绚丽民族盛装的村民,唱起侗族大歌欢迎远方的客人。这悠扬的歌声如同历史的回响,将我们带回到鼓楼的起源与发展的悠长岁月中。

  (一)鼓楼巍巍传侗韵 

  作为“世界建筑艺术瑰宝”的侗族鼓楼,其记载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

  古本《赏民册示》中记载:“遣村团或百余家,或七八十家,三五十家,竖一高楼,上立一鼓,有事击鼓为号……”

  清代李宗昉所著的《黔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侗族各个村寨一起在地势高且平坦的地方修建一座楼,这座楼有好几层,名字叫做聚堂…… 只要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人们就上楼击鼓,周围各个村寨的人听到鼓声后,都会带上长镖和锋利的刀,一同赶到楼下,让村寨的首领来对事情进行评判裁决。

  从最初击鼓报信的功能,延伸至集众议事宣讲款词款约、宣传村规民约、摆古聊天、踩堂“多耶”、迎宾送客等,鼓楼成为了侗族建筑的符号,亦是侗族精神的物化表征。

  据统计,贵州省境内的侗族鼓楼多达600余座,其中黎平县境内有319座,是侗族地区保存鼓楼最多的县份;榕江县约100余座,从江县160余座。

  这些靠口授心传建筑技艺而留存下来的建筑瑰宝,既没有明确的形制要求,也没有图纸勾勒,所以侗族鼓楼几乎找不到两座一模一样建造形制的,或层数不一,或结构有异。

图片

  ▲肇兴侗寨一景。新华网 周远钢 摄

  通体为木质结构的侗族鼓楼形式多样,有“卡房”厅堂式、楼阁式、门阙式及密檐式等。

  其中,密檐式的鼓楼最为常见,其立面以单数重檐构筑,象征“天”;平面以双数布局,象征“地”,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宇宙观高度契合。

  侗族鼓楼将亭、阁、塔融于一体,挑檐逐层内收,形成下大上小的锥形立面。当檐柱为12根及以上时,立面大致会有两种立面形式:一是通体四角四檐;二是下半部分为四角四檐,通过在穿枋上增加横梁和短柱,使鼓楼上半部分变为六角六檐或八角八檐的变体。

图片

  ▲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侗族鼓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这些精美的侗族鼓楼中,也不乏有汉族建筑的痕迹。楼阁式鼓楼与汉族阁楼极为相似,密檐式鼓楼中也能隐约找到汉族塔式建筑的身影,特别是多层檐角和攒尖顶的设计,与汉族塔式建筑构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整个侗族地区近千座鼓楼,或壮观、或雄伟、或秀美、或雅致、亦或玲珑,在彰显侗族独有的民族特色之时,又呈现出不同地区文化交融的特点。

  (二)儒家“五常”聚人心 

  在侗族村寨,鼓楼是比祠堂更重要的存在。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中心,更是族群关系的隐喻——独寨一楼的凝聚性与多姓村寨“众星拱月”的鼓楼群,共同编织出“分而不裂”的社会网络。

  通常一个寨有建一座鼓楼的习俗,象征着村寨的团结与精神核心。然而,在族姓多的侗寨村寨中,往往以“兜”为单位分居,形成多座鼓楼并立的壮观景象。

  享有“侗乡第一寨”美誉的肇兴侗寨,正是这种“一兜为主、多兜共居”的典型代表。侗寨的五大房族分居着高懈、登格、殿邓、闷、拍五个自然片区。

图片

  ▲肇兴五座自然寨鼓楼。(作者拍摄)

  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人将这些自然寨称为“团”,并分别以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命名

  其中,仁团鼓楼为七重檐八角攒尖顶,义团鼓楼为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礼团鼓楼为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智团鼓楼为九重檐八角歇山顶,信团鼓楼为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

  每个团都建有一座鼓楼,形成了以鼓楼为中心的组团式空间格局。

  这五座鼓楼以不同的形制、高低和大小,巧妙地诠释侗族所遵循的船形风水观念:仁团象征船头,义团和礼团代表船舱,智团是船篷,信团则是船尾

  这一选址和布局,既体现了侗族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也展现了堪舆术的精妙运用,更折射出中原哲学文化思想对侗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鼓楼的精美,不仅在于其宏伟的结构,更在于它无处不在的装饰之美。

图片

  ▲鼓楼封檐板上的彩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门楣到板壁,从檐角到檐边,再到宝顶与柱枋,鼓楼的每一处细节均饰以繁简不一、造型各异的装饰。

  这些装饰主要采用雕刻、灰塑和彩绘三种艺术手法,其中灰塑和彩绘的运用尤为精妙,不仅展现了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还巧妙地融入了中原文化的艺术元素。

  例如,鼓楼上除了以侗族祖先形象进行装饰外,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精神象征的龙形图案也几乎在每一座鼓楼上可见:有的以“二龙戏珠”立于檐顶或重檐处,有的则以“蛟龙抱柱”穿过门楣。

  它们或体态温婉、或威猛矫健,既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又融入了地方文化的灵动与俏皮。

图片

  ▲仁团鼓楼门楣上的龙形泥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鼓楼的装饰题材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侗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信仰、图腾崇拜、自然崇拜、民族发展、历史故事以及日常生活等。

  从花鸟鱼虫的细腻描绘,到行歌坐夜的生活场景,这些生动的图像语言或被精心塑造于檐角,或被巧妙绘制于檐板之上,它们或单独成形,或组画成景,无不展现出侗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深厚的艺术交融与和谐共生。


  ▲梁枋上的“行歌坐夜”“踩歌堂”彩绘。(作者拍摄)

  夜幕降临时,肇兴鼓楼前的篝火旁,侗族大歌与游客的欢笑此起彼伏。如今,这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古建筑和非遗技艺,早已突破地理与民族的边界,成为人们探寻传统文化的窗口。

  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古老智慧的尊重,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时所说: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

  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以时代活力激发传统魅力,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简介:龚敏,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