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格桑共芬芳——评赵菱儿童小说《会发光的声音》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严晓驰 发布日期:2024-08-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作者:赵菱 出版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会发光的声音》是一部以江苏对口支援拉萨为背景、聚焦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借助双线叙事,连接江苏南京和西藏拉萨,通过一个“空中课堂”项目和一场“全国红领巾讲解员风采大赛”的演讲活动,串联起江苏、西藏两地孩子的成长故事和纯真情谊。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奇迹童声”和“雪域梦想”两个演讲团的一系列故事,是作者基于真人真事进行改编的。

  故事从新手老师米妮任教于南京梅园小学说起。因为学生不喜欢“拿腔拿调”的朗诵口吻,米妮的第一节课差点以失败告终。好在她及时调整,才扭转了课堂局面。这是一个细节上的伏笔,整个故事的走向由此明朗。作者借助米老师的经历传递了自己对于演讲的理解:不讲假大空话,不堆砌辞藻,而是注重内容的实质和语言的通俗易懂。于是,米妮鼓励同学们“讲朴素的、真诚的、贴近听众的话”,摒弃名人名言的过度引用,寻找和贴近真实动人的情感。一个别样的演讲团就此建立,同学们在贴近生活、投注真诚的讲述中收获成长。

  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则重点讲述拉萨藏族少年的成长经历。在青藏高原上,科技发展带来爆炸式的信息涌入,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教育模式碰撞出火花。作品正是在这个维度上关注藏族少年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理变化与适应过程。“赛马男孩”强巴旦增从厌学到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增强自信,主动请缨加入演讲团。“赛马男孩”的设定还与后文中南京小学生陆海智和他的妈妈乘火车去拉萨相关联,因为“青藏铁路就是祖国给藏家的一匹铁骏马”。

  小说对米妮和仁增多吉两位新时代老师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他们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善于疏通每个孩子在精神和心理成长道路上的堵点。在老师的帮助下,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逐渐认知生活和世界,而他们的成长正是通过一次次演讲来体现的,这是作品结构上的巧妙之处。仁增多吉认为,“人有时也像一颗种子,把身体里的能量慢慢释放出来”。少年们坚韧、明亮地生长,在磨砺中变得坚强,在自强中变得自信,在演讲中闪闪发光。新时代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传递给读者向上、温暖的力量。

  小说不仅刻画了少年的成长,还分享了两代教育工作者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作的努力。石校长和次仁扎西校长所代表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主要借助援藏项目的资助和帮扶,为南京和拉萨两地的孩子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米妮和仁增多吉作为年轻一代教师的代表,则擅长运用更容易为孩子们所接受的方式来增进他们的互动,加强两地交流。同时,小说不仅让读者看到西藏、江苏在教育资源上的互通互享,还涉及农业、医疗等方面的结对帮扶项目。江苏的医疗团队在西藏筛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将生病的洛桑卓玛送往南京接受免费治疗。康复后的洛桑卓玛看到拉萨城外的山渐渐变绿,草芽萌发,深厚的帮扶情谊至此具象化。

  小说描绘出一幅色彩饱满、情感真挚的民族团结画卷,通过少年们的故事传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温度和深度,体现了东部与西部、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网络的多重碰撞与交融。在密集的故事中,作品还展示出西藏、江苏两地独特的风俗民情。从拉萨河畔的酥酪糕和青稞酒,到玄武湖旁的梅花糕,再到拉萨街头的鸭血粉丝汤店,两地文化上互相影响,情感上互相交融。

  《会发光的声音》以演讲为载体,架构起孩子们沟通交流的桥梁。南京与拉萨两地的少年通过“空中课堂”结缘,又在演讲比赛的过程中相知相识,在“茉莉格桑共芬芳”的结对子活动中心手相连,共同画出民族团结“同心圆”。在孩子们的求索之中、演讲之中,时代的生动图景得到多维立体的呈现。发光的不仅是声音,还有少年们追寻自我的身影。少年们的声音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民族的声音。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