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原作诗 为时代歌唱——内蒙古诗歌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阿古拉泰作品研讨会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报记者 文静 实习生 卢岚 发布日期:2024-07-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夏日风光。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牧云千里,碧草如歌。7月的科尔沁草原是大自然的杰作,诗人的脚步经过这里,留下对土地的深情歌颂。

  近日,由中国诗歌学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内蒙古民族大学主办的内蒙古诗歌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阿古拉泰作品研讨会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召开。研讨会以“诗意北疆、根系中华”为主题,围绕内蒙古诗歌创作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讨论,以诗人阿古拉泰的创作为例,清晰梳理中华文脉与草原诗情的源流关系,探讨以诗歌创作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路径。

  “既是小鸟,又是雄鹰”

  著有《浅草上的蹄花》等诗文集19部,主编《中华美文精品集》等近3000万字的文选,由他作词的歌曲被德德玛、腾格尔、阎维文、谭晶等歌唱家演唱……蒙古族诗人阿古拉泰身兼作家、词人等多重身份,半个世纪以来深耕内蒙古文艺沃土。本次研讨会上,著名作家王蒙以视频形式致辞,评价阿古拉泰的诗歌“既充满蒙古族特色,又具备中华诗魂”。

  在阿古拉泰的笔下,“哭声,停止了,一双双小手找到了母爱”,“三千孤儿进内蒙”的故事深情动人;“花开北疆,梦想绽放,挽起手把光荣擦亮”,乌兰牧骑这面红色文艺旗帜在祖国北疆鲜艳夺目……他用深沉的笔触把草原的历史文化、自然人文表达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内蒙古社科院院长、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包银山用“既是小鸟,又是雄鹰”概括阿古拉泰的创作:不仅像小鸟一样采集生活中的细节,还能像雄鹰一样从高空俯视,以哲人般的思考高屋建瓴地提炼时代主题和人生哲理。

  草,是阿古拉泰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他在诗歌中反复抒写“牧草”“小草”“青草”。他创作的《一棵草下面有什么》《像草一样行走》等作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进而赋予“草”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品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以阿古拉泰的《草》等作品为例,讲述了其诗歌中草与自然的关系。杨克表示,阿古拉泰像前辈诗人那样讴歌草原,同时突破草原的局限,“他的诗展现了草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反映了自然与文明的复杂关系。”

  当代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原主任叶延滨认为,阿古拉泰是一位“在马背和鹰翅上的诗人”。“从远方走来一位成长在马背上的抒情诗人,歌唱着草原、帐篷、大地、河流与风雪,这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的出发地和灵魂的归属地。”叶延滨表示,如同牧人转场,阿古拉泰在创作中不断实现身份的转变。从一名青年编辑到成为诗人、词作家,他始终像一棵青草一样,“紧紧地攥住大地的脉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阿古拉泰作词,德德玛、包田宝演唱的《雪白的天鹅》,歌颂战疫中的白衣战士和无名英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阿古拉泰作词、安达组合演唱的《燃情冰火》,为运动员加油……

  以情写意,以情动人,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旨趣。“一个诗人不能只关注和抒写那些外在的、直观的可见之物,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抒情表达的能力,有效传递情感和思想。”《诗刊》社副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霍俊明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阿古拉泰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评价他的作品“一咏三叹,富有张力”。

  内蒙古诗歌传统赓续绵延、滋养古今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传唱千古的内蒙古民歌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也为这里成长的诗人们提供丰厚的诗学滋养,带领他们抵达文艺创作的“诗与远方”。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认为,“内蒙古诗歌是中华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内蒙古诗歌放在中华诗歌的大版图中来研究,就离不开对内蒙古诗歌传统的追溯。”英雄史诗《江格尔》、科尔沁潮尔史诗等传统说唱艺术,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遗产,积淀着内蒙古悠久的诗歌传统,滋养着一代代草原诗人的创作。

  草原无处不飞歌,“诗”与“歌”是分不开的。旷远辽阔的草原上,蒙古族宏大雄厉、高亢悠扬的乐曲随风飘扬,越过绵绵青草,诉说的真情直抵紧紧相依的各族人民心上。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教授徐颖涛以“歌声里的草原文化版图”为题,从民族、地域、时代三个维度对阿古拉泰的歌词作品进行分析。通辽市乌兰牧骑党建办公室主任、一级作词家顾攻从音乐文学创作的角度,再一次点出了“诗”与“歌”的紧密关联。他表示,在当下,虽然歌词与诗逐渐发展成不同的题材,但很多词作者仍然坚持歌词创作的诗意追求。

  “内蒙古诗人的诗歌思维如草原般开阔,他们在诗歌创作实践中从未停止创新与融合的脚步。”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大学教授崔荣认为,诗人们不断吸收各族人民的诗歌创作资源,在保留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破局而出”,既实现自身的发展,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交相辉映、共同繁荣。

  “写出这个时代生生不息的石榴花开”

  从英雄史诗、创世史诗到关注个人情感表达的抒情诗歌,再到呈现草原生活新气象的新时代诗歌……内蒙古诗歌以草原风光为底色,在一代代诗人的接续创作中拓展疆域、丰富内容,展现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查娜从国家叙事和民族团结角度出发,梳理了内蒙古当代文学作品的特色。纳·赛音朝克图的诗歌《狂欢之歌》,记录了新中国成立时内蒙古民众的欣喜之情;巴·布林贝赫的散文《生命的礼花》,展现新中国成立10年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鲍尔吉·原野的《乌兰牧骑的孩子》《篝火与星空》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表之作……“作家们观照时代之变,以炽热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表达国家情怀和时代精神。重大题材的创作不仅反映了国家发展新面貌,更是对人类文明、文化传承的深刻探索和表达。”查娜说。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着眼于“诗歌创作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认为内蒙古诗歌根植广袤的草原文化、深厚的诗学传统,并且融合了历史传承和文化精神,呈现出诗意北疆的大美画卷。“当代内蒙古诗歌创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许多作品都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歌颂,彰显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

  “‘一棵草紧挨着另一棵草,一双手紧拉着另一双手,一个梦紧连着另一个梦,一颗心紧贴着另一颗心。’——这是我的诗句,也是这片土地上人们根脉相连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谁也离不开谁的缩影。我将一如既往地写下去,写出我们伟大祖国的山水相依、人民的心花怒放,写出这个时代生生不息的石榴花开!”阿古拉泰动情地说。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