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是一座 2000 多年来“名不 改、址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烟火气” 是成都的特色,也是这座城市最吸引人 的地方之一。在成都,与当地人民共享 “天府之都”安宁与滋养的,还有在这里 和谐共存的多元宗教,佛教、道教、伊斯 兰教、天主教与基督教五大宗教同存共 生,并且在发展中践行着宗教中国化理 念。
道教发祥地之一,“神仙所聚之处”
成都道教历史悠久,文化丰厚。东汉末年,张道陵在成都鹤鸣山创立道教,成都因而成为我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西晋时,涪陵丹兴(今重庆市黔江区)人范长生入青城山修道,并著有《道德经注》《周易注》。隋唐以降,成都地区道教愈加兴盛,高道辈出,名重全国,仅在此注解《道德经》的著名流派就有六家。唐代钱起在《赋得青城山歌,送杨、杜二郎中赴蜀军》中这样描述:“蜀山西南千万重,仙经最说青城峰。”关于成都城中的游仙故事多见于唐宋笔记,如《野人闲话》中的“击竹子”故事,就将成都称为“神仙所聚之处”。
青城山罗天大醮系列文化活动中 的道教音乐汇演。 石建杭摄
说到青城山,就不能不提其历史悠久的道教音乐。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修道于青城山的杜光庭系统整理了成都道教经韵用乐。之后,青城山历代高道都特别重视在斋醮科仪中使用道教音乐。明末清初,“碧洞真人”陈清觉振兴蜀中道教,专门派人到北京白云观学习戒律仪制和洞经音乐,使青城山道教音乐日趋丰富、完备,成为我国传统道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道教圣地的青城山,天师洞、建福宫、上清宫、圆明宫等宫观林立,山里的寺院庙堂也不在少数。在青城山,人们能看到并感受佛、道和谐共存的情景和氛围。处于青城前山与外山之间,有一座始建于南北朝西魏时期的香积寺,据说是青城山最早的佛教寺庙。北宋诗人文同写有一首《续青城山四咏·香积寺》:“道险转诘曲,山深愈巑岏。行松耳目清,入竹襟袖寒。殿阁红芙蕖,岩峦碧琅玕。高僧把金字,拥衲对云看。”
位于今天成都一环路边上的著名道观青羊宫,传说是老子乘青羊降真之处,是成都道教文化的另一代表之地。自古以来,青羊宫就有着浓郁的烟火气。北宋名臣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中记载了成都的“十二月市”,也就是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其中,二月花市就是以青羊宫为中心展开的。围绕青羊宫乃至浣花溪的花景,自宋以来就很有名。陆游曾描绘道:“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清末光绪年间,在当时四川通省劝业道(清末推行实业的省级机构)的推动下,青羊宫花会成为大型商业集会,促进了各行业的物资交流与商品流通。
成都著名道观青羊宫。
1951年,成都市将青羊宫花会升级为成都花会。虽然20世纪80年代后,成都花会的会址转移到毗邻青羊宫的成都市文化公园,但这个延续千年的春日花会传统实际依然与青羊宫有着密切关联。时至今年,成都花会已经举办了整整60届。
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的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成都道教界举办了多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国道教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佛教寺院与庙会,庄严且兴盛
根据文字记载,佛教传入四川的年代是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从晋代到唐代,成都地区陆续有了宝光寺、石经寺、万佛寺、圣寿寺等有名的大寺庙,于是,佛教类庙会渐渐兴起。宋代僧人、词人仲殊游逛了大慈寺蚕市之后,在词作《望江南》中写道:“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从中可见当时成都佛寺庙会的盛况。
今日成都繁华商圈太古里,早在千年前就是当地百姓生活的中心区域之一。在这条繁华的商业街上,藏有一座建于魏晋时期的千年古刹大慈寺。相传,三藏法师玄奘于唐武德五年(622年)在此剃度出家,唐玄宗曾赐额“敕建大圣慈寺”。寺庙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为清顺治至同治年间陆续重建。唐代大慈寺号称有“九十六院”,如政治家李德裕谈到当时的资福院,“殿堂层立、轩房四注、金碧辉煌、仿佛诸天”;经名臣韦皋重修后的普贤阁,“廊霭连云、重门峻巘、三桥如虹、院庭广漫”。唐代许多著名画师还在大慈寺留下了壁画。北宋李之纯任成都转运使期间,醉心于大慈寺壁画,历时7年才得出壁画中诸佛、菩萨等的大致数目:“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画诸佛如来一千二百一十五、菩萨一万四百八十八、帝释梵王六十八……像位繁密,金彩华缛,何庄严显,饬之如是。”
位于成都太古里的大慈寺。
宋代,大慈寺所处的解玉溪两岸是成都最繁华的夜市,仕女游人熙熙攘攘,到了晚间也不肯散去。宋代成都文人侯溥所撰的《寿宁院记》这样描述:“独成都大圣慈寺,据阛阓之腹,商列贾次,茶炉药榜,篷占筵专,倡优杂戏之类,杂然其中。”南宋祝穆编撰的《方舆胜览》也记载了大慈寺庙会:“故一岁之中,二月望日,鬻花木、蚕器,号蚕市。五月鬻香药,号药市。冬月鬻器用者,号七宝市。俱在大慈寺前。”
位于青羊区文殊院街的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建。文殊院为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建于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各殿镂空窗花式样繁多、精巧;200余尊铜铸、铁铸、彩塑、脱纱、木雕、石刻佛菩萨造像工艺精湛、造型饱满。文殊院藏有大量珍玩宝物、典籍书画,其中尤以玄奘法师顶骨舍利、血书《华严经》、发绣观音、贝叶经,以及张大千、丰子恺等大家书画为著名。文殊院外即是繁华的商业街——文殊院街,游客在这里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感十足的勃勃生机。
文殊院千佛塔。
与文殊院一墙之隔的,是一座名为娘娘庙的道观。据说道观最初为刘备所修家庙,经历几起几落,在清初毁于战火,乾隆年间得以重建。一进道观,入口是一方小天井,熟识的茶客们习惯了扎堆聚在墙边喝茶聊天。无论晴雨,都自有意趣。
唐代,成都佛、道二教皆盛,而以佛教为最。这里寺塔林立,高僧大德辈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佛教中心。唐代大部分时间,道教也为皇室所重,常有敕封道观君仙。今天,成都市区的宝光寺、铁像寺、昭觉寺、二仙庵、三清观等,仍是香客和游客感受佛道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繁华古都和谐共存的各大宗教
伊斯兰教于明代传入成都,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清代,成都的穆斯林大多聚居在今天府广场附近,这里也是明代蜀王府所在地,当地人习惯称为皇城。据清朝同治年间的《成都县志·寺观补记》所述,当时成都城共建有12座清真寺。
站在天府广场上,可以望见传统中式建筑的皇城清真寺与气派的成都博物馆,二者形成古代建筑嵌套在现代建筑中的景观。皇城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当时是成都伊斯兰教的中心。清真寺因战乱毁于1917年,同年重建;1997年,由于修建天府广场,该寺在原址上向西南方向稍加迁移并重建。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东阁大学士刘宇亮邀请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类思到四川绵竹、成都传教。次年,当地有30名达官显贵接受洗礼,成为四川的首批天主教徒。在天府广场背后的西华门街,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安桥天主教堂。教堂建成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一处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群,有着近代以来典型的川西仿西方建筑的特色。
位于成都太古里的大慈寺。
清光绪七年(1881年),英国内地会的传教士到达成都,此为近代基督教传入成都之始。之后,美以美会、公谊会等外国差会相继派遣传教士来蓉设堂布道。成都盐市口这个兴起于晚清、商业繁荣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的传奇地段,不仅是城市的地理中心区域,也是市民记忆中最能感受时代变迁的文化地标。成都最大的基督教堂——上翔堂就位于盐市口。上翔堂始建于1909年,1980年成为全国首批开放的重点宗教活动场所之一。1992年,为支持顺城街改造,部分教堂被拆除。2010年,上翔堂重建完成,成为矗立在成都繁华商圈的一个独特地标,也是70余年来成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缩影。
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的平安桥天主堂。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成都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润与滋养。《道德经》中除了关乎作为宇宙万物总源的“道”,还涉及人生“世之体道”的切身践行,这正切合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成都的宗教活动场所大多藏于市井之中,五大宗教在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都和谐共存,“喜为人先,乐容天下,进退自如,浮沉自安”。
基督教上翔堂。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佛教与社会研究所)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