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蓝白技艺
来源:中国民族报 邹萍 发布日期:2024-06-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扎染手艺人在染布。马秀娟摄

晾晒扎染布。马秀娟摄

 

扎染风格的服装。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供图

  在云南西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群众世世代代传承着一种古朴而精湛的手艺——白族扎染。早在1000多年前,大理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印染技艺。他们把天然植物染料和独特的手法结合起来,创造出一幅幅美丽多彩的图案。

  白族扎染技艺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它渗透到大理民众生活中,无论是身上的华丽服饰,还是家中摆放的日用品,都弥漫着扎染的气息,展示着扎染的魅力。在大理传统的民俗活动中,扎染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岁时节令、宗教礼仪,每一处都留下扎染深深的印记。2006年5月,白族扎染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走向更为广阔的传承和发展天地。

  蓝白之色,晕染千年

  我国纺织染色技艺——扎染,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之一。古籍中提及的“染缬色法”,即我国民间早期的染织工艺。据《云南省志·文化志》记载,东汉之际,大理地区已盛行染织之法。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与宋代大理国的《张胜温画卷》更是犹如时光之窗,展现了1000多年前扎染技艺的风采。两幅画卷中文臣武将的服饰,尤其是武士头上与“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如出一辙的布冠套,无不彰显着扎染技艺的精湛与独特。

  白族先民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汲取扎染技艺的精髓,历经世代传承与创新,终成独具民族风情与地方风格的民间手工艺——白族扎染技艺。明清时期,洱海地区的染织技艺已达到较高水平,染布行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时的扎染,既是民间匠人的手艺,又是商品经济的明珠,为白族民众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而今,漫步于大理环洱海与巍山县大仓、庙街等地,仍能目睹以家庭为单位的扎染作坊,让人沉醉于那份古老而纯粹的文化韵味。

  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被誉为“白族扎染艺术之乡”。这里“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扎染技艺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与历史底蕴,更传递着白族人民深厚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是一幅鲜活的艺术画卷,用蓝白之色晕染传承千年的故事与梦想。

  洱海的蓝,苍山的白

  在蓝白交织的绚烂中,白族扎染犹如将洱海的湛蓝与苍山的洁白融为一体,绘制出一幅幅流动的水墨佳作。这正是白族人民对美的独到见解与不懈追求。他们以白为圣,从服饰配色就能窥见这份深情与执着。而那深邃的蓝色,与大理的晴空、洱海等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共同编织出令人心醉的美景。

  白族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又被称为“疙瘩染”。古籍中详细记载了其工艺流程:“以线束缚,随后染色,解开束缚,则花纹显现,色彩交织成画。”具体来说,工序分为绘图、印花、扎花、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多个步骤,其中扎结与染色是技艺的精髓。在扎结时,匠人会采用单针、多针、包扎、裹结等多种手法,结合扎、撮、绉、叠、挑等30余种技法,以手工纺织的白色“土布”为底,巧妙地创造出晕染、泼溅、渗透、淡化等艺术效果。

  在染料的选用上,大理群众坚持自然原则,主要选用板蓝根、蓼蓝、艾蒿等天然植物作为染料。除此之外,核桃皮、树皮、紫茎泽兰也都可以用来为扎染布着色。天然染料使得制品色泽自然、褪色缓慢,且穿着舒适,对人体皮肤无刺激。这些植物经匠人精心挑选和配比,浸泡于水中,待色素充分释放后,方可制成染液。在染色过程中,匠人需将扎结完成的布匹用清澈的泉水反复漂洗后,再浸入染缸。根据花色和图样的需求,进行多层次、反复染色,然后漂洗、晾晒、拆线、整理熨平,最终呈现出图案精美的扎染布。

  大理群众选用的传统扎染布种类繁多,包括平面布、双面布、印花布等,各具特色,用途各异。平面布常用于制作衣裤,展现简约而典雅的风格;双面布则是白族妇女围腰的首选,其双面图案相映成趣,更显别致;印花布则多用于衬衣和家居饰品,为生活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这些扎染布的图案设计以花形为核心,形成层次丰富、变幻无穷的晕纹,朴素雅致,别有韵味。

  过去,大理白族扎染产品种类相对单一,多为手帕、头巾、方巾等,图案也比较简单,如蝴蝶花、梅花等。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技艺的创新,白族扎染已经实现了品种与图案的极大丰富,产品涵盖床单、桌布、枕巾、门帘、窗帘、沙发巾、挎包、坐垫、茶垫、服装等各个方面。花纹图案更是层出不穷,已有2000余种。在匠人的巧手下,这些扎染产品不仅是生活中的实用品,更是改变生活的艺术品。

  匠心传承,推陈出新

  在大理周城村,有一户四世同堂的人家,主人段树坤和段银开夫妇继承祖传的扎染技艺,创立“璞真综艺染坊”,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段树坤和段银开分别是白族扎染技艺的云南省级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保留了一套传统的扎染生产工具,并坚守着古老的扎染“秘方”。此外,他们在十多年间整理了2000多种扎染图谱和3000多个扎染模板,将原有的30多种针法拓展到100多种。他们成功恢复了一度失传的白族扎染“头牌”蝴蝶图案,为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作出贡献。

  2015年,段树坤创建的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参与扎染作品的制作,不仅能学到扎染知识,也推动了扎染技艺的传播与发展。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云南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大理基地等。

  对于段树坤和段银开夫妇而言,扎染技艺是几代人共同守护的“蓝白世界”。如今,在喜洲镇周城村的小巷深处,依旧可见手艺人忙碌的身影。他们手握针线,严谨地描绘着图案,仿佛在用生命诠释这份古老的手艺。那些色彩斑斓的布料,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彰显着代代相传的智慧与审美。

  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扎染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白族扎染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推出众多独具特色的时尚单品。这些作品以崭新的风貌融入时尚潮流,亮相T台秀场,走红网络媒体。今天的扎染产品,不仅仅是一块布料、一段线条、一抹色彩,更是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结合,这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正在引领着时尚界的新风潮。

  (作者单位: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