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洞遗址发现的小麦等炭化植物标本。
天湖东遗址出土的绿松石。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西立面。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出土的木简。
呼斯塔遗址出土的角柄青铜短剑。
达勒特古城出土的钧瓷碗。
北庭故城内城北门。
莫尔寺遗址出土的石膏佛像。
初夏的新疆,风光旖旎,游人如织。行走新疆,不仅为诗情画意的美景所倾倒,更为每一处山川背后的文明足音所感染。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欧亚大陆的腹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古往今来,这片辽阔土地上存储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书写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精彩篇章。鉴往知来,当我们再次思考“何以新疆”时,走过百年的新疆考古,留下一项项生动注解,带领世人走向新疆历史深处。
寻脉史前——丰富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
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东北的一处洞穴,因其与山顶上下相通,故得名“通天洞”。通天洞遗址是目前新疆境内第一处经过考古发掘、发现有明确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它将新疆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至距今约4.5万年,填补了新疆史前旧石器考古的空白。
令人欣喜的发现还有黍、麦“相遇”。通天洞遗址出土的大麦、小麦和黍类农作物,实证了源于两河流域的麦类农作物和源于中国华北的黍类农作物,经由阿尔泰山麓等地区相遇,上演5000多年前的文化交流。
公元前2500年左右,新疆步入青铜文明阶段。放眼天山南北,温泉县呼斯塔遗址的发掘,揭示了青铜时代以来西天山地区出现的牧业族群及其经济形态的存在方式;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被初步认定为伊犁河流域青铜时代晚期最高等级的中心聚落之一。
轮台县奎玉克协海尔古城等早期城址的发现,为研究新疆绿洲城邦早期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也对理解新疆早期铁器时代天山南北社会结构演变和新疆地区逐步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提供了观察视角和研究模式。
彩陶是早期文明的一种代表,也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哈密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发掘中,极为丰富的彩陶遗存展示出黄河流域彩陶文化的传入。
“围绕‘新疆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文化交流研究’‘新疆早期文明综合研究’两大史前重点课题,新疆对旧石器时代遗址、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大型聚落、墓葬、矿冶遗址以及城址开展持续发掘,填补了新疆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为探索史前新疆在早期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提供助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介绍。
随着一处处几千年乃至数万年的遗址走进大众视野,新疆史前考古文化的面貌日益清晰,它们共同向世界揭示——史前新疆是多元文化的融汇之地,丰富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厚内涵。
古城絮语——再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图景
据文物普查结果统计,目前已知留存在新疆大地上的先秦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城址约370个,其中汉至唐时期的古代城址约250个。历史上,使者、商贾、兵卒、僧侣、移民等往来如织,四方物产汇聚于此。这些古代城址,是历代中央政权有效治理新疆的实证,也是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集中体现。如今,古老的城市从繁荣盛景中走来,携带的文明密码等待被释读。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东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北缘,一片高约30米的柳叶状台地上,交河故城静静伫立于此。它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遗址,拥有迄今发现的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古代城市建筑群遗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边塞诗人岑参如是描绘北庭故城的景象。吉木萨尔北庭故城位于天山博格达峰以北,是唐至元时期天山北麓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从空中俯瞰,故城的大格局清晰可见,大致分为一内一外、一大一小两重城。城市格局的发展变化揭示了其由庭州到北庭都护府、伊西北庭节度的演变历程。
北庭故城曾出土刻有“悲田寺”字样的陶片,“悲田”是佛教用语。考古工作者认为,“悲田寺”陶片可能与武则天长安年间创办悲田养病坊有关,陶片在北庭故城的出土,印证了这一社会救济福利机构在边疆地区的推广落地。
烽燧是古代一种军事预警设施,是军政建置体系的一部分。遍布天山南北的烽燧遗址,是万里长城向西的延续,是家国天下的边陲记忆。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孔雀河北岸,烽燧林立,被称为“孔雀河烽燧群”。其中,修筑于唐代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是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一处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军事设施,唐代称之为“沙堆烽”。
这里出土的800余件文书最为引人注目。在这些文字清晰可辨的唐代文书中,大至典章制度、军情命令,小到私人生活的琐事,均有记录。“冬景既终”“春景渐芳”“仲夏极热”“万福金安”“娘子不必忧愁,收拾麦羊,勿使堕落”……一封封未寄出的书信,留下家长里短的问候叮咛,无不饱含着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
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这些戍边将士既有本地人,也有远赴天山的中原人。他们既要守烽燧、观敌情,随时参加战斗,还要参与屯田耕作,以保障军需和温饱,并稳定当地各族百姓的日常生活。
轮台县卓尔库特古城的城址为三重城结构,其高等级城址特征推进了西汉西域都护府遗址的探索和研究;奇台县石城子古城遗址是迄今新疆唯一大量出土汉代砖瓦的遗址,被研究确定为汉“疏勒城”旧址所在;奇台县唐朝墩古城发掘出土唐至元时期的院落、浴场、佛寺、壁画等各类遗迹,反映了古城繁盛的社会经济和多元交融的文化面貌……古城悠悠,饱经历史风霜,如今都已成为对话新疆、倾听新疆的瑰宝。
新疆古代城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清晰地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城址闪耀在新疆大地上,汇聚融合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珍贵见证。
成果共享——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篇章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文物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生动展现出中华文明弦歌不辍、中华文脉绵延不绝,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如何让考古工作被更多人看见,让文物更好走近大众,新疆一直在探索和实践。
今年2月至5月,“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展出,180余件各类文物,讲述着新疆考古工作的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的主动性考古项目呈现明显增长。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新疆考古被纳入“考古中国”项目框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与考古科研机构奔赴新疆,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起奋战在新疆考古的田野一线,形成“五湖四海”考古援疆工作模式。
新疆是考古工作的富矿,也是考古工作开展最艰难的地区之一。如何让考古成果更好发挥宣传教育作用,以文物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不断拓宽让文物“活”起来的路径,做好文物保护传承、合理利用工作,促进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让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新疆旅游的“金名片”。
在吉木萨尔县城的街道上,一队身着铠甲、手执红缨枪的“士兵”步伐整齐、沿街巡逻,吸引行人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这是对北庭都护府将士巡城守土的文旅展示。
距离县城12公里的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新疆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由北庭故城遗址、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三部分组成。在这里,参观者可以沉浸式体验城墙修复,通过数字化技术漫游佛寺遗址,欣赏精美壁画……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创意激活古城遗址,历史文化浸润人心。
近年来,新疆积极推进考古成果转化、共享,探索发挥考古成果服务社会、服务新疆历史文化宣传的途径和形式。制作《沙丘下的宝藏》《文书里的唐代戍边生活》等考古纪录片、宣传短视频;移交、借展文物万余件,全面充实新疆各级博物馆展陈;挖掘丝路文化遗产价值,举办“踏着古道游新疆——车师古道公众考古”活动;支持尉犁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库车友谊路古墓遗址博物馆等建设,助力形成涵养文化自信的阵地。
李文瑛表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征程上,新疆考古工作将勇担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坚持“大考古”工作理念,加强跨领域、多单位深度合作交流,持续实施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考古力量。
(本文配图均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