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八廓街北院》剧照。胡建斌摄
作为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参演剧目,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品、西藏话剧团创排的现实题材话剧《八廓街北院》日前在广西南宁上演。该剧巧妙地以“水”为线索,立足现实,勾勒历史,紧扣八廓街北院民众的生活变迁,融家国情怀与文化传统于一体,生动体现出“共饮一井水,同为一家人”的主旨,构建出一部充满“水德”气息的艺术佳作。
从水出发,探寻生活本真
话剧《八廓街北院》以“水”为意象,全景式地呈现西藏民众与水相伴的生活景观,挖掘生命之美、情感之粹的精神本源,找寻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本真,表现出“水自无言而人行有源、水自无声而人心有响”的价值追求。
水象征着生命之源、历史之魂。《八廓街北院》中的“水”先后经历了凿井取水、淘井净水、压井出水、自来水入院等不同历史阶段:凿井取水体现出清代驻藏官员管理西藏、与西藏民众和谐共处的历史记忆;淘井净水展示了新西藏各族群众淘洗历史的尘埃、共赴美好幸福生活的心愿;压井出水反映了老井变新颜、西藏人民共浴改革春风的新生活;自来水入院则意味着现代化生活的启幕。《八廓街北院》展现的取水方式的变化,生动而鲜明地表现出西藏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映照着八廓街北院300余年的沧桑巨变。
水承载着情感之源、精神之魄。生活在八廓街北院的各族群众依水而生,水滋润着北院群众的日常生活,浸润着他们的心田。头道水进献给德高望重的贡珠老太太,是北院人尊老敬老爱老的体现;进献给兢兢业业、克己为公的其美,是北院人对幸福生活引领者的感恩和感激;进献给鞠躬尽瘁、无怨无悔的杨志老师,是北院人对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自身献子孙的“老西藏精神”的崇尚。头道水承载着八廓街北院民众共同的情感依恋,支撑起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气息。北院的民众汲水而生,取水而富。次卓玛汲水酿造青稞酒,巴松取水制作甜茶,这些不仅是西藏老百姓的生活所需,也是他们的致富方式。从水的清冽到青稞酒的酸甜、甜茶的醇厚,该剧展现了八廓街北院的人间烟火气。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镌刻在西藏老百姓骨子里的水生万物的观念,历久弥新。
做人如水,彰显人性光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八廓街北院》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性格灵动,像“水”一样的人物形象,彰显了历史嬗变中的人性光辉。
上善若水任方圆的贡珠老太太,秉持善良宽容的怜悯之心待人处事,在她身上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含辛茹苦抚养弃儿普珠扎,以宽广的母爱接纳他。为了使普珠扎与生父其美相认,贡珠老太太竭尽全力,充当这对父子的情感弥合剂,她坚信“因爱生出的恨,也只能用爱去化解”,以年迈身躯书写大爱无边的情怀。
至刚如水萦柔情的其美,亲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重大事件,深切感受到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曾为农奴的心灵创伤使他面对新生活时手足无措——面对爱情,他选择逃避;面对亲情,他选择放弃;面对婚姻,他选择欺瞒,唯有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新西藏的建设中,以高强度的工作来释放内心的愧疚。表面的刚强遮掩不住他内心的柔情,夜幕下抚弄扎年琴成了他排遣忧郁的最好方式。最终,在贡珠老太太、妻子次卓玛等的劝慰、鼓励下,其美逐渐疗愈了内心的创伤,实现了刚柔并济的自我塑造。
激情似水立潮头的巴松,是西藏新青年的代表。他头脑精明,善于学习,把个人发展与时代潮流有机结合,寻找合法致富的新路径。他是剧中流行文化的代言人,热情拥抱新兴的经营模式、流行的文化元素和时兴的生活方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长空,实现自我价值。
高山流水酬知音的杨志老师,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的积极践行者。他响应时代号召,投身祖国边疆建设;读书深造后,自愿返回西藏教书育人。高原病夺走了爱人的生命,距离阻隔了他和儿子的交流,杨志老师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他视为知音的雪域高原。他的奉献赢得了八廓街北院邻居的感动与钦佩,让大家坚定了建设好西藏的信心。
剧中的其他人物形象或如激流猛瀑,或如小桥流水,或如和风细雨,但都个性鲜明,经历独特,共同构建起一部“水”的交响曲,一部西藏改革发展的协奏曲。
以水为喻,展示沧桑巨变
话剧《八廓街北院》以静水流深的方式娓娓道来,在家长里短的大院生活中不着痕迹地展现出时代的嬗变。整部剧从细节入手,勾画出不同时代西藏精神面相的剪影。
舞台上光影交错,贡珠老太太在铿锵有力的藏戏节奏中,为北院的孩子们讲述大院的历史,体现出北院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美在哀婉的琴声中深沉地叙述个人在党的哺育下的成长历程,追念矢志不渝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贡珠老太太与其美两代人接力式地完成了八廓街北院精神的守护和传承。
巴松和亚古既是朋友,又是竞争对手,他们共同爱恋着拉姆,又都在时代大潮中各显身手。拉姆钟情于亚古,而不疏远巴松;巴松爱恋拉姆,而不敌视亚古,三人之间的关系纯粹而坦荡,相互扶携、追求幸福生活是他们的共识。
其美与杨志的友情最值得称道。他们两人民族身份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却共同投身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志同而道合的共识使得他们40多年间并肩前进、相互扶携、相互关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书写了民族团结的佳话。
《八廓街北院》择取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分别是198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纪念日、1993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2013年7月1日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馆等。与这些重大时间节点相对应的是北院民众生活的变化,从自行车到摩托车,从水井到自来水,从BP机到大哥大,从合作社到公司制,从锅庄舞蹈到迪斯科歌舞,从住大院到搬进楼房,这些细节充分显示出西藏民众生活的变迁,展现出改革开放惠及中国各族群众的事实。
话剧《八廓街北院》以水为源、以水为喻,构造了八廓街北院的人文社会空间,以充满烟火气的舞台艺术实践,展现出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数千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描画了西藏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开拓美好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谱写出一曲深情的民族团结赞歌。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