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被“尔滨”从深山里“请”到中央大街的鄂伦春族,你真的了解吗?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阿依日汉 王佐宽 发布日期:2024-05-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随着哈尔滨旅游的爆火,“鄂伦春族都请来了”等相关话题冲上热搜,鄂伦春族与各民族在哈尔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梦幻联动。以文化为媒,各地深入开展交流互访活动,绘就出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图景。

图片

  ▲在哈尔滨的大街上,游客与头戴狍角帽的鄂伦春同胞合影(图片来源:央广网)

 

  游猎出山,文化交融  

 

  鄂伦春族生活的区域,在当年被称作大鲜卑山。拓跋鲜卑早期生活的嘎仙洞就在此地,他们以射猎为业,创造了森林狩猎文化。之后南迁大泽,来到呼伦贝尔草原,在南北朝时期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最后迁都洛阳。在其统治的148年中,北魏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加速了民族间的交往融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听乌洛侯国来朝贡的使者说乌洛侯国的西北部有北魏先祖居住的石庙,且周围的人经常在石庙祈请老祖宗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于是派大臣李敞率众到嘎仙洞祭祖,并在石壁的祝文上刻下他对先祖福禄的感谢。嘎仙洞就在如今的鄂伦春自治旗内,从祝文中仍可以感受到当年太武帝回顾拓跋鲜卑一路走来的感慨与感激。北方游猎民族的这次出山,为中国后续的游猎文明与农耕文明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嘎仙洞的石刻祝文拓片(图片来源:内蒙古新闻中心)

  关于鄂伦春人的起源,学术界较主流的说法是“室韦说”,即认为鄂伦春人是由中国东北方的室韦人发展而来的。室韦人在史书上的首次亮相是在《魏书》与《北齐书》中,当时的室韦人已经开始向中原王朝朝贡。唐朝时,东北地区的室韦人已发展至20余部,唐为此设立了室韦都督府加以管辖。到了辽朝,设立室韦国王府,圣宗时期又设室韦节度使,隶属于西北路招讨司,以加强对这一带的室韦人的管辖。金朝时期,火鲁火疃谋克管辖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元朝时,鄂伦春人被称为“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布极为广阔,在辽阳行省的管辖之中。明朝时,黑龙江以北有“乘鹿以出入”的“北山野人”,就是指游猎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的“使鹿部”,也就是鄂伦春人。清初文献曾把鄂伦春人称为“树中人”。清崇德五年(1640年),“俄尔吞”曾作为鄂伦春族的族称出现于文献中。同年,“索伦部”被分编为八牛录(佐领),鄂伦春人为索伦部中的一部分。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在宁古塔将军之下设布特哈(打牲部落)八旗,管理分布在黑龙江上、中游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根据《黑龙江外记》的记载,当时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人,无论属于何部族,都被统称为索伦(“世于黑龙江人,不问部族概称索伦”)。

图片

  ▲唐朝在东北方设立室韦都督府以加强管理(图片来源:谭其骧历史地图集)

 

  出山报国,义不容辞  

 

  清朝,编入索伦部的鄂伦春人是清军的主要战力之一,深受朝廷的重视。他们虽驻扎于我国的东北边疆,但一旦国家需要,便能不远万里,忠诚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廓尔喀战役,更是让索伦部的勇猛忠诚传遍神州大地。

  1788年和1791年,廓尔喀国军队连续两次入侵我国西藏地区,在第二次入侵时甚至攻入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一路大肆奸淫掳掠,甚至还把清王朝册封六世班禅的金册当做战利品抢走了。此番耻辱令乾隆皇帝大怒,他随即从西藏、四川、青海、黑龙江等地调集兵力,反击入侵者。其中行军距离最远的一支,就是来自黑龙江的“索伦达兵”。

  索伦兵非常擅长冷兵器搏杀,尽管人数不到当时这支清军总数的十分之一,却是当时清军中的重要战力。在远征军中,索伦兵因距离最远而最晚到达战场。尽管当时清军中希望尽早开战的呼声非常强烈,但乾隆皇帝却坚持等到索伦部到达之后再展开反击,如此信任,可见在当时索伦兵在军中的地位。

  索伦部也没有辜负乾隆皇帝的重视,在内地八旗军队日渐腐化的当时,索伦部作为在黑龙江精锐部队,用“行围校练”等方式模拟实战,“以弓箭猎兽”来专精冷兵器,一直都保持着充沛的战斗力。1792年闰四月,索伦兵抵达日喀则前线后,不顾一路疲劳,立刻投入到战斗里。首战奇袭斩杀六百廓尔喀兵,还活捉了二百多俘虏。满语中“索伦”本就有先锋之意,这支先锋军尤其出色的表现,把廓尔喀侵略军打得魂飞魄散。

图片

  ▲清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战争图(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这之后的几个月里,清军翻山越岭,反击廓尔喀侵略。在前线最艰苦的战斗、最难攻克的关口中,索伦兵频繁地冲锋在前,他们装备精良,一往无前。清军能够打到距离廓尔喀都城加德满都不到十公里的距离,逼得廓尔喀国王主动求和,冲锋陷阵的索伦兵,立下了重要功劳。

图片

  ▲平定廓尔喀得胜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索伦部的这次出山,不仅成功捍卫了我国西南边防安全,而且巩固了清朝对西藏的主权。自此,索伦兵以其能征善战而声名远扬。

 

  出山抗日,军民一心  

 

  当鄂伦春族再次出山时,中国正面临着山河破碎的严峻形势,中华民族也到了最危急的历史关头。鄂伦春族与当地各族同胞们用自己的血肉在大兴安岭筑起了新的长城,为国家的存续和民族的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片

  ▲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伏击日寇(图片来源:鄂伦春发布)

  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为了镇压鄂伦春族人民的抵抗,强化了其殖民统治。1938年,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指导纲要方案》,利用鸦片等手段,从精神和肉体上来控制和毒害鄂伦春民族,企图摧毁他们的反抗意志。然而,鄂伦春族并未屈服于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他们自发组织起抗日斗争,并积极支援或参加抗日联军的行动。

  鄂伦春族佐领盖山在一次打猎途中,结识了时任东北抗联第三支队长王明贵。王明贵等人带来的“革命”“民族平等”先进思想,像磁石一样吸引了这位从未离开过森林半步的猎人,激发了他抗击日寇的坚定信念。此后,抗联三支队与鄂伦春兄弟并肩作战,先后袭击了中东铁路支线26号车站、中东铁路博克图支线74号车站,歼灭了日军守敌,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马匹食品,壮大了抗联队伍,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盖山与抗联的联合让日本侵略者大为恼火,他们切断了鄂伦春人与其传统贸易伙伴“安达”的联系通道,使得鄂伦春人没有了粮食、食盐、火药和铅弹等生活必需品。面对如此困境,盖山和族人们并未屈服,反而同抗日联军亲如一家。鄂伦春族群众积极为抗日联军带路、送信、运送粮食和物资、掩护抗联战士,帮助抗联侦察敌情、配合抗联攻打敌人据点。不少鄂伦春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在哈尔滨街头的鄂伦春人中,有不少是那些抗日英雄的后代。

图片

  ▲舞蹈《同心结义》,展现了鄂伦春族人民与抗联战士团结抗战的光荣历史(图片来源:鄂伦春自治旗民委)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鄂伦春自治旗成立,在5988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25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和谐共处,其中包括全国三分之一的鄂伦春人。如今的鄂伦春族同胞,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奋进,为实现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载歌载舞,出山“出圈”

 

  鄂伦春人这一次的出山,他们头戴狍角帽,身穿狍皮衣,口中吟唱着《鄂伦春族小调》,通过这些传统服饰和歌曲,表达着对自然的崇敬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图片

  ▲鄂伦春传统手工艺制品(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图片

  ▲鄂伦春族艺术家关桃芳在介绍桦树皮镂空画(图片来源:新华网)

  这次鄂伦春族出山,不仅要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大放异彩,还要把客人邀请回山中做客。最早来到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吴健美,是一位来自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猎民村的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发现了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并迅速动身前往哈尔滨。她的行动吸引了十多位同族人,他们自驾5小时来到哈尔滨,与赫哲族、朝鲜族等其他民族热情交流,并邀请各民族同胞到鄂伦春自治旗体验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手工艺。随着鄂伦春人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像“小花鹿奶奶”这样的鄂伦春族人也通过网络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中华儿女之美。

  现代的鄂伦春人早已告别了“一人一马一杆枪”的传统游猎生活。然而,他们昔日肩扛猎枪行走于林海的勇气,以及跨越祖国大地、保卫国家的热忱,依然激励着新时代的各族人民在更广阔天地间,续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新篇章。

  (作者简介:阿依日汉,鄂伦春自治旗民族事务委员会干部;王佐宽,“道中华”实习编辑)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