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用诗歌致敬黄河
来源:中国民族报 吉狄马加 发布日期:2024-03-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吉狄马加在“道中华大讲堂”演讲。黄哲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文明。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重新诠释自己的文明,尤其是众多大国。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文明和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我想,用诗歌来写这一条河流,也是诗人的崇高使命和责任。

  不同时代的诗人对黄河有不同的理解

  《大河》是我在2017年写作的一首300行的长诗,这首诗就是写黄河的。几年过去了,《大河》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如今再来分享这篇长诗的写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想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黄河。

  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很多伟大的诗人都写过黄河,比如南北朝的范云,唐代的王维、李白、刘禹锡等,他们的诗歌也成为中华民族诗歌宝库中的经典。

  当然,不同时代的诗人对黄河有不同的理解,每一位诗人眼中的黄河也都是不一样的。从诗歌美学的角度来说,尤其如此。那么在不同时代,诗人要如何去把握大的历史背景?

  在众多写黄河的诗歌中,叙述性的表达虽然有很多,但抒情诗还是占了大多数,写作上侧重情景交融,而且大部分都是短诗。我个人认为,现今诗人不像古希腊诗人荷马一样去写作《伊利亚特》《奥德赛》之类的叙事诗,叙事诗所承载的内容已逐步被小说所替代。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既有历代诗人创作的经典作品,也有民间歌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关于黄河的吟诵,中华先民创造了一片诗歌海洋,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诗歌资源。

  诗歌是个体情感的普遍性抒发

  创作《大河》这样一首长诗,最重要的一个初衷是完成一部我对黄河这条伟大母亲河的致敬之作。这首诗包含了我对黄河文明甚至是整个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理解。

  写一首300行的长诗,很重要的一点是结构。20世纪以来,全世界范围内,篇幅几千行且成为经典的长诗很少。而长诗也不应只是纯粹的抒情,还要取材于神话、历史、典籍、民俗、礼仪、文化思想等内容。

  我在写《大河》时,曾去山东东营观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一半是蓝色、汹涌的大海,一半是阳光照耀下像金子般闪烁的黄河。目睹大海拥抱黄河的情景,一位诗人会想些什么?我当时的想法是:对于大海来说,它是否呼唤过黄河?如果黄河听见大海的呼唤,又是否知道自己将会汇聚其中?这种双向的奔赴启发了我,再加上这些年的写作积累,我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属于吉狄马加的《大河》。

  另外,一些感性的思考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收获。比如,我在游走黄河流域九省区的时候,发现许多地方志记录的内容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去了解。这些内容被当地历代文人以不同方式记录下来,虽然有些还没有进入正史,但是仍能从这些有着千年历史的记录中感受到黄河两岸历史文化的丰富。其中,很多情感抒发来自对个体生命的解读,如果这些解读能真正反映人类的普遍情感,我相信它就能引发共鸣,这也是我对诗歌创作的一个看法。

  当代,我们要怎样写黄河?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要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看。

  21世纪以来,很多国家和民族都在探源、阐释自己的文明,重新书写自己的历史乃至神话。长诗《大河》意在突出黄河的精神史,所以要看到这条河流的精神源头和形成历程,而这毫无疑问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想象紧密相关。

  在我看来,昆仑神话是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广泛影响的神话体系。将它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古印度神话等进行比较时会发现,神话并非一种完全虚构的存在。比如,我们在读《山海经》时会发现,从文化地理学角度来说,书中描述的很多内容有其对应的真实地方。

  所以我写《长河》很重要的一点是,从神话开始,去呈现我所理解的黄河的精神源头,然后写中华民族和雪山的关系、和精神文化源头的关系,一直写到今天的现实。

  黄河见证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黄河全长约5400公里,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穿越了9个省区,在山东东营汇入大海。这条河流既是一个精神存在,又是一个现实存在。

  中国最古老的文明诞生在黄河两岸,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起源。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开始养猪和狗,逐步在黄河两岸定居;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两岸种植了更多的农作物,同时也出现了青铜等金属制品,社会结构也更复杂,有了部落联盟和国家政权的雏形;商代,在大型王朝的治理下,商业逐渐发展兴盛。这些发展历程说明,黄河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文化创造、商业文明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如今我们谈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应关注黄河文明的发展史。黄河文明的形成史,实际上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例如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在黄河两岸汇聚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使其更具有包容性和活力。黄河两岸曾出现大量古代形成的城市,了解这些城市的历史,有利于我们更好了解黄河文明的形成过程。

  在写《大河》的时候,我从黄河源头开始,走过黄河流域九个省区。我看到,每个地方都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这些传统最终形成辐射式、弥漫式的黄河文明,见证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黄河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这条河流在养育中华先民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次泛滥和改道的情况。我们对这条河流形成一种充满热爱同时也不断和解的情感。黄河是一条自然的河流,但我一直认为它是鲜活的,是一条精神和文化的河流。

  总的来说,在当今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诗歌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有着特殊的意义。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应该仅仅是物质的人,还应是精神的人,需要不断用精神的食粮去哺育。在这个纷繁复杂同时也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时代,我认为诗人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只要有人类存在,诗歌就会永远存在。

  (作者系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本文为作者在“道中华大讲堂”上的演讲,本报发表时有删节修改。)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