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姓秦的古渠(节选)
来源:中国民族报 唐荣尧 发布日期:2024-03-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那位年轻的“太史令”没想到,自己能被确定为皇帝西巡随从中的一员,也没想到那次出巡能走那么远。浩荡的队伍从京城出发后向西而行,直至巍峨、绵延的陇山脚下。完成陪皇帝拜山、祭湫、考察的任务后,或许他领受了一条秘密的“皇令”:沿着陇山走向往北而行,探寻大河。

  清水河是那位文学青年、年轻史官向北而行的向导,他在蜿蜒的河道里孤独前行,直到一条澎湃的大河挡住他的脚步,他这才知道:陪伴自己沿着陇山而行的高平川,竟然是眼前这条大河的一条支流!在沿着高平川河谷而行的路上,他在想:秦的崛起与强大背后,还有杰出的水利专家、军民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等水利工程。

  大河边荒芜的石垒军寨及四周长满荒草的壕沟,让青年史官失望了:秦军并没有在大河边开挖水渠,也没留下任何水利设施的痕迹。如果说黄河在河套地区的线路像是在大地上划出了一条弓形,年轻的史官没有沿着弓背而行,而是在遗憾中告别黄河,沿着弓弦的方向径直向东,到秦直道处折向南,返回了京城。

  年轻的史官顺着陇山走向丈量过的那条河,是黄河在宁夏平原上最大的支流:清水河;青年史官就是开创中国史传文学写作先河的司马迁。他的《史记》中,没有关于秦人在宁夏平原乃至河套地区兴修水利的记载,这让后世那些严谨的学者以此严肃地指出:秦时,并未在河套地区兴修水利。

  一条水渠会有两个端口,一个是它从江河引水的开口,一个是它开凿的时间起点。我用想象的方式开始寻找一条渠的时间起点,将思绪定格在汉初,让自己的脚步紧随那位汉廷派来的水利工程师的脚步,逆河而上,行至大河出青铜峡东岸不远外。一条渠向黄河张开一张瘦长的嘴,这张嘴如今被称为东干渠渠首,它仿佛探向河身的一支针管,体腔内装着缓缓流进的黄河水。

  白天的采访结束后,我踩着一地月光来到渠口大坝上,恰好有一轮明月从东方缓缓升起,恍如从这一渠河水中洗浴完毕的美女。她在2000多年前,就目睹过秦军开挖壕沟、汉军开挖渠道的场景。古渠修建好后,这轮明月犹如一个忠实的卫士,在年年岁岁中升起、下沉,不知疲倦地照在古渠上,让渠道里奔涌的水面跃出一道道细碎的“银子”,这是送给宁夏大平原的真金白银。至少从凿通至今的2000多年里,这渠水养育了一茬茬庄稼、一代代定居在大平原上的子民。

  就像要给孩子取名字一样,将士们请求水利工程师给新修的长渠取个名字。我仿佛看见水利工程师望着渠水深思,他想起那些开挖壕沟的秦军,他们是这条古渠的最早开挖者,那段壕沟也是古渠的雏形。秦朝灭亡后,戍边将士要撤回关中,但有一些受伤的兵士无法跟随部队归乡,于是脱下军装就地为民,留守在黄河东岸的那段壕沟附近。他们视这里为第二故乡,将留居的地方称为“秦家”。汉朝派来的水利工程师勘察地形、开凿渠道时,“秦家”人更是全部出动。在他们眼里,修造渠道就是在帮他们完成一个旧梦。

  大河和大渠,都是教会人谦逊与感恩的老师。从秦到汉涌现出的水利工程中,诸如都江堰的修建离不开李冰,郑国渠的修建离不开郑国一样,修建在宁夏平原上的这条古渠,以汉之名没什么问题,以水利工程师的名字命名也没问题。但那位水利工程师望着不远处的“秦家”升起的炊烟,动情地说:“秦人在此不易,就叫它秦渠吧!”

  时光荏苒,朝代更迭,“秦渠”的名字一直保留了下来,并为后来出现在宁夏平原上的各条大渠的取名起了个头。后来修建的古渠,很多都以朝代来命名:汉延渠、唐徕渠、大清渠等等。在正式的文献记载里,“秦家渠”的出现则是明嘉靖年间的《宁夏新志》,此时距离它的最初开凿已经过去1000多年了。

  宁夏回族自治区渠首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徐翔带着我,离开位于河西的渠首管理处,开车跨越黄河,在河东岸的秦渠进水闸前下车。从现代水利管理的角度来说,他们眼里的秦渠渠首是在这里。旁边立着的那块石碑上,刻有“世界灌溉工程 宁夏引黄古灌区 秦渠”字样。

  沿着秦渠走过,我在采访本上一一写下这些青铜般的名字:秦坝关二村、秦渠中学、河渠坝、秦汉街、秦渠路、秦宁中学……当然,这些名字中还有随着新时代而诞生的公园、居住小区:秦渠公园、阅秦水韵、秦渠花苑、秦水园、秦水嘉苑……它们是黄河流经宁夏平原时对秦的一抹抹记忆。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