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年韵春节情
来源:中国民族报 邹安音 发布日期:2024-02-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岁朝图(中国画)钱松嵒

  一

  冬雪迎春,红梅初放。

  天地之间,中华先民留下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瑰宝。在春种秋收、夏长冬藏的日月轮回中,那些富含哲理的生活智慧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一个民族不断前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春节,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追根溯源,就不得不提西汉时期巴郡阆中(今四川南充阆中)天文学家——落下闳。他参与研究制定的《太初历》,正式确定“以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元之始”,将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正式合二为一,春节由此而定。

  时光回溯到汉武帝元封年间,汉武帝下旨编造新历,除依靠以司马迁为首的官方天文学家外,还征召天下学士进京修历。因为在观测天象上的名气,落下闳被征召入京。

  天时地利人和,古都长安向落下闳敞开了大门,从此他走向历史的大舞台。

  寰宇苍穹,时序流转;物候节气,和谐共生。

  《太初历》重新确定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以孟春正月朔日为立春日(当时称为“寅月岁首”),同时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体系中,使农事依照四季时序进行,以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正式颁行《太初历》,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完整历法。

  在这部新历法的制作过程中,落下闳发挥所长,“运算转历”,负责各种计算,为新历法的诞生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他以在天文学、数学、农学上的深厚造诣,提出“浑天学说”,发明“通其率”,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就。这些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也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落下闳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

  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2010年,阆中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称号;2017年7月,落下闳入选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春节老人”。

  仰望星空,尽管两千多年过去了,但落下闳如同那颗闪耀在茫茫太空的“落下闳星”,光照千秋。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古人智慧如源头活水,滋养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续写着这片土地新的传奇。

  二

  从阆中古城出发,约三四十分钟后,便可至落下闳的故乡——阆中桥楼乡落阳村。逶迤连绵的落阳山下,古树苍苍,蜀道漫漫。一片青松翠柏中,365步石阶向上延伸。坐落在落阳山顶的长公殿内,落下闳塑像清瘦秀雅,神情肃然。长公殿左侧挺立着一棵古柏树,它静静地站在那里,凝望着远山近水。

  树即是人,人即是树,气质卓绝,恒久弥远。

  “春节老人落下闳,天文巨星在阆中。翻开你的太初历,春夏秋冬在转动……”歌声悠扬,春节将至,在桥楼古街的一间房子里,几个农民正忙着捆扎一条草龙。脸庞黝黑、声音洪亮的叫王绍强,他是落阳村长公文化艺术团团长。在他的带领下,艺术团成员利用农闲排演的“舞草龙”“赶年”等民俗节目,已连续三年通过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向全球华人直播。

  看,草龙舞起来了!它让人们忘掉一年的烦恼和忧愁,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落下闳是有福气的,他的家乡阆中古城,周围山形如高门,因名阆山;嘉陵江流经阆山下,又名阆水;城在阆山阆水之中,故名阆中。古城三面临水、四面环山,因其绝佳的山水格局、独有的地理优势、丰厚的人文资源,被誉为“阆苑仙境”。

  走进阆中古城,你会发现,落下闳的身影和名字无处不在:繁花似锦的锦屏山上,落下闳观星楼巍然屹立;嘉陵江缠绕的锦屏山后,落下闳广场气势恢宏;棋盘格局铺排的古城里,落下闳故居星座苑熠熠生辉。除此以外,还有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园、落下闳大剧院……

  佳节又至,快贴上窗花、年画、福字,快挂上大红灯笼吧!

  每到春节,阆中古城便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那些被阆中人代代相传的春节习俗和文化,就像嘉陵江水一样,流进了长江,滋养着中华大地。

  三

  每到腊月,最能烘托蜀地年关气氛的,是家家户户阳台上晾晒的香肠、腊肉。那和风飘逸的家乡味道,牵动着远游人的心,刺激着归家人的味蕾,也奏响了“过年”的序曲。

  在南充,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六,人们围绕辞旧迎新、团圆和谐的节日主题,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

  腊月初八,全家老少喝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成为南充人千百年来不变的习俗。尤其是在乡村的灶房里,柴火在灶膛里欢笑,满屋的水汽袅娜升腾,扑向屋顶的瓦片,让整个院坝都充满着喜悦。

  腊月二十三是祭祀灶神的日子。一大早,乡亲们会将灶房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用慢火煮刀头肉,摆上糖果和白酒,叩首天地和祖先,感恩血脉的延续,感恩土地的给养。

  除夕是最隆重的日子。如果说过年是一曲美妙的旋律,那么除夕就是其中最动人的乐章,之前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这精彩的一夜。菜一盘盘端上饭桌,七碟子八碗,七荤八素;酒一杯杯斟满,人们用最丰盛的晚宴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贺岁大片”即将上演。晚餐后,全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火炉边,一起守岁。这时候,晚辈会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只等新年的钟声敲响。

  正月初一是新年。人们穿上最漂亮的新衣,三五成群出门看热闹,舞狮子、耍花灯、演杂技……川东北流传已久的“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灯戏”“川北皮影”等,走进寻常巷陌。就这样,大家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仿佛都成为这欢乐海洋中的一条鱼儿。说笑声从波涛中涌出,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正月初二“开年日”,人们开始走亲访友。迎来送往之间,大家的感情也更热络了。

  正月十四,年度狂欢因古老的“蛴蟆节”再次上演。“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人们手提竹灯,唱着歌谣,跟着队伍把“蛴蟆”送走,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正月十五是元宵,人们吃着汤圆,以此寓意圆满,作为“送年”。人们把屋檐下的石磨子洗了又洗,用浸泡一夜的糯米磨出洁白的米浆,然后用一个大麻布口袋装上,压在石磨下,沥干水分。这样做出来的大汤圆,煮好后又香又糯。

  正月十六“游百病”,在春节文化之乡的阆中,人们前呼后拥,希冀“游走百病”,迎来福泰与安康。

  新近落成的南充市博物馆,把有关春节的年俗风情以视频方式展示出来。农历新年,就像一幅意蕴隽永的民俗风情画,被人们用心、用情认真地装裱,永远悬挂在心中,纵使经过岁月淘洗,也不曾失去华彩。

  春节像一根精神纽带,维系着中华儿女的血脉和亲情;年也像一根红绳,织成了中国结,凝聚了中国情。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新年的盛世华章,都是被这样隆重地书写着,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