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岁首”与“正月”,什么时候开始合而为一?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薛梦潇 发布日期:2024-01-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2024年海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3年过去了,2024新年来临。

  标识新年开始的“元旦”有两种:一种是现在采用公元纪年的元旦;一种是我国农历的“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春节喜庆祥和,代表春的祝福和温暖,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睦、和谐、和平的精神内核。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图片

  ▲《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

  采用公元纪念的元旦,并不是中国传统节日。民国元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末尾署“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此,公元纪年的1月1日被定为岁首,同时保留农历。这是中国采用公元纪年元旦的来历。

图片

  ▲“旦”字的演变。(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普遍的心理期待和文化认同。说起“大一统”,我们时常想到版图的完整、疆域的聚合,这是空间层面的统一。其实,“大一统”观念生成之初,是就纪时制度而言的。

  先秦时期,有一部对《春秋》的阐释性著作,叫《公羊春秋》。“大一统”的提法,最早就出现在这部书中。《春秋》开头就写“元年春王正月”。为何要将“王”放在“正月”前面呢?《公羊春秋》解释:“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的“大”是动词,原是尊重的意思。如何体现对“一统”的尊重呢?首要的便是尊奉周天子的纪时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使用的纪时制度,和周天子的并不一致。

  到秦始皇兼并六国,才第一次实现纪时统一。秦朝灭亡后,天下再度分崩离析,后来刘邦虽重建帝国,但到汉武帝上台,“后战国时代”的阴云徐徐消散,才又形成纪时一统的局面。

  以十月为岁首:始皇帝统一纪时制度

图片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初步复原图及复原透视图。(图片来源:西安科普网)

  秦始皇对统一很有执念。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每灭一国,便对照所灭国家的宫殿,在秦都咸阳仿造一所。当秦王政集齐了六国宫殿的等比例大型“手办”,也就意味着六王俱灭、四海归秦。这是空间上的统一。紧接着,车同轨、书同文、一度量,秦朝实现了制度上的统一。

  先秦各诸侯国的纪时制度也消弭于秦朝的纪时制度中。

  于是,秦王朝大一统的形象树立了起来。

  那么,秦王朝是如何实现纪时统一的呢?

  纪时统一最重要的是统一纪年和确立岁首。

图片

  ▲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前的秦始皇雕像。(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秦以前,天子、诸侯各有各的纪年方法,一般采用王位纪年,从元年开始计数,王元年、王二年,鲁公元年、鲁公二年,诸如此类。先君去世,新君继任,便行“改元”,重新从元年开始。秦灭六国,将诸侯纪年统束于秦纪年序列,天下一同进入秦王政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如此,战国诸侯的王位纪年,随着国灭而终止。

  历法最关键的要素是确定哪个月为“正月”。先秦时期,有的诸侯以夏历(与今农历接近)十一月为正月,有的以夏历十二月为正月,还有的以夏历一月为正月。秦国以夏历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年终,正月是秦人的第四个月份。“岁首”,即一年的首月,也是春季的首月。秦的“正月”与“岁首”不重合,一年是从冬季开始的。如下表所示。

图片

  秦朝建立伊始,始皇帝就将秦人原有的纪时制度,向全国推广。每年的十月初一是“元旦”,朝廷举行“元会”,皇帝大朝群臣,大臣们向皇帝祝寿庆贺,以示忠心。文献中称之为“朝十月”。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以正月为岁首:汉代统一纪时制度

图片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汉武广场。(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西汉初年,王国的存在使“战国”局面回光返照。诸侯王自行纪年,一度打破秦王朝统一的纪时制度。武帝上台后,为限制诸侯王坐大,有意建立起真正的“汉家法式”,而与“战国”时代坚定地诀别。

  汉武帝登基十余年后,在国家祭祀地祇的汾阴后土祠旁,出现了一尊宝鼎。一名来自齐地的方士公孙卿,传达给武帝一种解释,说当年黄帝也曾获得宝鼎,然后推算历法,推算至380年后的冬至这一日,黄帝登仙于天。这个比拟黄帝的解释,引起了武帝浓厚的兴趣。他打算以宝鼎的出现为契机,象黄帝一样更定历法。

图片

  ▲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司马迁祠墓博物馆广场的司马迁雕像。(图片来源:人民网)

  与黄帝不死升仙相关的还有一个典故,是封禅泰山。武帝也照做了。公元前110年,武帝举行封禅大典,随之改革历法被正式提上议程。6年后,司马迁和大中大夫壶遂,以及公孙卿,上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所谓“正朔”,“正”是正月,“朔”是朔日(每月初一),正朔的本义是正月初一。因此,改正朔就是修改历法。

  司马迁是太史令,主要职责正是掌管天官星历。在《史记》成为煌煌巨著之前,司马迁就已着手帮助汉朝完成了“改正朔”的盛事。在他看来,从尧舜时代起,经过周幽王的混乱,历法长期失序,直到汉初,历法始终未得厘正。作为仰望星空的太史令,改历是他肩负的历史责任。

  司马迁带领天文学家低头观察日影长短,抬头追踪星宿起落,最终确定每月初一(朔)、末日(晦),春秋两分,夏冬两至的具体日期,以及日月运行的轨迹和阴晴圆(望)缺(弦)。

图片

  ▲太初历。

  公元前104年,武帝推出这部名为“太初历”的新历法,同时改元,并以“太初”作为年号,当年即为太初元年。这一年,在中国天文历法史,乃至政治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从太初元年开始,“岁首”与“正月”合而为一,汉朝宣布以夏历正月为岁首。

  大概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与改正朔相配套,中国的王朝统治,有了年号,“太初”是第一个年号。年号纪年的启用,显著提升了皇帝统治时段的标识度,也成为区别朝廷与王国的标志。太初改历后,诸侯王的纪年,和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一起,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个偌大的国家,无论是严寒的云中、北地,还是湿热的交趾、桂林,抑或曾为楚齐故地的江夏、琅邪,以至于新设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都遵循同一份年历、月历,都在同一日进入新年,是为“万里一朔”。

  万里一朔的意义

  也正是在太初改历之后,丰富了“正朔”一词的政治内涵。只有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才有权“改正朔”,而“改正朔”又意味着建立新的政统、法统和道统。“正朔”也成为统治合法性的代名词。是否尊奉一个王朝的正朔,便意味着是否承认这个王朝的政权。

图片

  ▲清代黄钺绘《龢丰协象》图册之土牛鞭春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太初改历后,文献关于“迎岁”礼俗的记载也多了起来。西汉中期,就有在立春之日“悬青幡”“鞭土牛”的迎春仪式:鞭打土牛,祈求丰年。今天这种礼俗依然可见,有些地区称为“打春”。

  民间流行的迎岁礼俗,到西汉末年,有了更为系统的“国家版”礼制。国家礼典正式规定,在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之日,皇帝亲率百官,身穿与时节对应服色的礼服,分别到与时节对应的东郊、南郊、西郊和北郊,举行“迎四时”的祭祀活动。

  相比秦始皇,汉武帝的纪时制度构建更加完备,影响更加深远。秦始皇实现的天下一统,不出二世,旋即被六国后人打破。短短15年的统治,让“天下苦秦久矣”。如何纠秦政之弊,是汉代皇帝必须面对的问题。无论汉初的“无为”,还是武帝以来的削诸侯、征匈奴、尊儒学、改正朔等一系列“兴作”,都是在有意识地加强政治大一统的同时,推动文化大一统。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作者简介:薛梦潇,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孙烈举

  审核 | 蓝希峰

  制作 | 胡琪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