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斗风筝:祈愿年“丰”“筝”“筝”日上|雪域遗珍之①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苏发祥 王亚婷 发布日期:2023-12-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图片

  ▲拉萨大昭寺广场、布达拉宫广场是放风筝的理想之地。(图片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这首“春日风筝”图景的是清代诗人高鼎,浙江人。这首诗让拉萨的小朋友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在西藏,风筝是每年秋收季节、祈愿丰收而放的“丰”筝。

  藏语中,风筝被称做“恰皮”或者“秀恰”,意为“会飞的纸鸟”。在拉萨放风筝,不比谁放得高,也不比谁的风筝扎得漂亮,主要看谁的风筝“能打”。

  风筝和风筝,怎么打?

图片

  ▲放风筝似乎也成为了人们入秋时的一个重要仪式,男女老少约定俗成地来到拉萨河畔放风筝。(图片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01

  战斗吧,风筝!

  拉萨风筝又被称为“斗风筝”。

  规则是,风筝线在空中相遇时,通过快速收线或放线将对方风筝线割断,被割断掉下来的风筝,谁捡到就归谁。

  拉萨风筝爱好者米原这样描述打斗细节:“斗风筝也有诸多讲究,从风筝的颜色,可分出众多名称,如‘米洛’(瞪眼仔)、‘加沃’(大胡子)和‘虎牙’等,根据风筝的拴线方式,可选择风筝飞行的方式,有‘要死不活型’(新手适用)、‘适中型’和‘活泼型’(老手适用),争斗时,选位置很重要,最好能骑在对方线上或者缠上一圈。”

  双方在此过程中比的是线的锋利度、风筝拖拽线的速度和玩家的技术。

  从清代开始,风筝便开始流行于拉萨、日喀则、泽当等地,并传播到尼泊尔、不丹。

  拉萨的次仁和日喀则的拉达卡其这两大家族的风筝制作技艺精湛,别具一格,并传承至今。

图片

  ▲西藏日喀则放风筝的女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拉萨放风筝,一般在雪顿节过后的藏历八月,也就是公历9月中下旬到10月中上旬。因为受西南季风影响,这时风力足够大,风速平衡最适宜放风筝。民间还有“放风筝的时间早了秋季就过早终结”“庄稼还没成熟,冬天就来了”的说法,因此不能放得太早。

  现在的“风筝季”在时间上仍保持着传统,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流行的娱乐竞技项目,每年参加总人数达几万人次。

图片

  ▲放风筝也在寺庙的僧侣间流行。(图片来源:西藏新闻网)

  飒爽金秋,天高云淡,麦场上堆满丰收的麦垛,悠扬的打场歌响彻云霄,招风的口哨声此起彼伏,天空布满了飞舞的风筝。

图片

  ▲每年秋日,人们聚集在拉萨河畔,享受斗风筝带来的各种乐趣。(图片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02

  风筝线的秘密

  获胜一方是如何在“绞线”中脱颖而出的呢?秘密就在风筝线上。

  2006年,拉萨风筝作为西藏风筝的代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65年出生于日喀则的普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萨风筝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普琼眼里,风筝不只是简单的一只风筝,而是一件有着非常讲究工艺的艺术品。“符合力学原理的风筝,放线时左右两边任意旋转,收线时往高处飞。”普琼说。

图片

  ▲西藏风筝构造图。(王莉 摄)

图片

  ▲普琼在家制作风筝。

  风筝线,藏语称“姑巴”,大多采用优质的羊毛制成,先将撑长的羊毛拴在手柄上,另一头拴在锥子上并转动锥体,利用锥体的惯性将毛线拧紧。此时,就要调制让线能“战斗”的秘密武器了,就是“那”。

  “那”的主要成分是玻璃粉、大米、白糖和“旺啦”。“旺啦”是一种粘性极佳的植物。“那”有粗齿、中齿、细齿之分。

图片

  ▲制作“那”的玻璃渣。

  涂抹“那”一般会选择一个风雨日丽的日子进行操作,否则线不容易干;且操作人之间的距离要在10米左右,保证风筝线在缠绕过程中已然干透,否则“带刺”的线会刮伤手。经过“那”加工的风筝线,在“斗风筝”的过程中会越战越勇,直到一方消失在天空中。

  风筝轴在藏语称为“扩罗”,用几根小圆木和两个等圆的木板做成,有轴心和轴杆,线就绕在轮轴上。线轴有大小之分,有六轴、八轴,十轴,十二轴等,轴越大,收放线的速度越快,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轴。横轴与竖轴的柔韧度的比例也有一定的科学性,轴不够结实就容易散架。因此参赛者年龄大小、风筝大小、手的大小、风的大小都是决定轴大小的重要因素。

  普琼的风筝制作手艺得到市场的认可,每到夏天都能收到风筝爱好者的订单。一个秋天下来能卖五六千个风筝和三四百个风筝轴,每年光靠这些就有差不多五六万的收入。

图片

  ▲制作精美的藏式风筝线轴。

  03

  放风筝,也放飞梦想

  拉萨风筝的彩绘图案以白色作为大底,通常以动物、花卉和人物等西藏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寓意深长。

  “古玛或古那”(红头或黑头),在风筝上端用红或黑颜色画成几何三角形,代表护法神的头颅;“加沃(大胡子)”是威武雄壮、成熟老练的汉子;“米洛”(瞪眼),在风筝两侧画上半圆图案,表示对交战对方横眉冷对的态度;“其瓦”(獠牙),在风筝的两侧画上一对钩形图案,象征魔鬼的牙;“邦典”(围裙),绘制五彩条纹,像姑娘们漂亮的装饰;“刚林”(腿骨号),在风筝上用红黑任意一色画上宽带,表示法力无限威严。有些人还会在风筝上绘制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图片

  ▲索朗扎西一家利用中秋假期,从堆龙德庆区到拉萨河边,专门来放风筝。图中索朗扎西正在修补自己的风筝。(图片来源:西藏电视台影视文化频道)

图片

  ▲不同图案的风筝。

  这些图案是藏族审美观念的直接体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藏族人朴实、耿直、崇尚自然的心理。这些风筝带着美好的寓意放飞,在空中构成了色彩斑斓的风景。在不放风筝的季节,有些家庭把风筝当作升腾运气的圣物悬挂在墙上。

图片

  ▲绘有八宝吉祥图案的风筝。(黄志武 格桑伦珠 摄)

  拉萨风筝的流行,不仅是一门独特而精湛的手工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自治区群艺馆副馆长阿旺旦增表示,1992年,在自治区文化厅的领导下,组建了西藏民间美术研究学会,目的是抢救与整理西藏风筝绘画。2002年,自治区体委划拨专款研究与开发风筝,设立体育竞技项目。2004年,自治区体委组织举办了第一次西藏风筝比赛。

  自2006年拉萨风筝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西藏在传承和发扬拉萨风筝的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开发深度融合,通过交流引进先进风筝制作技术,研发更具特色的风筝,打好“节会牌”,形成生产制作、旅游消费、观赏游玩、竞技比赛于一体的风筝产业链。

图片

  ▲2010年拉萨传统赛风筝旅游文化展上,山东潍坊市代表团带来了象征56个民族团结的“中华巨龙”风筝。(王昕秀 摄)

  各地、各族同胞,甚至海外友人,都可以在秋风起时,在雪域高原放飞风筝,放飞梦想。

图片

  ▲2011年拉萨传统赛风筝旅游文化节上,外国游客准备放飞风筝。(中新社发 李林 摄)

图片

  ▲在拉萨举办的“云上达孜放飞梦想”——2023年阿古顿巴之乡风筝文化旅游季活动上,放飞风筝的人。(图片来源:西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账号)

  (作者简介:苏发祥,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王亚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本文未署名图片由作者提供)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李依霖

  审核 | 蓝希峰

  制作 | 胡琪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