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评论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文艺评论工作侧记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文博 发布日期:2023-12-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5月23日,“西藏文艺的美学特色”——首届“第三极”西藏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暨中国文艺评论(西藏大学)基地揭牌仪式在林芝举行。本文图片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提供


  4月15日,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新疆文艺的美学特色”研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近年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评协”)坚持正确导向,组织开展精准、及时、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引导民族文艺创作,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挥民族文艺评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作用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耀鹏认为,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文艺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塑造民族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中国评协等单位主办的活动中,文艺评论家们精准分析阐释民族文艺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精神要素,充分发挥民族文艺评论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作用。

  全国民族文艺论坛是中国评协创办于2016年的品牌论坛,在民族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2021年、2023年,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民族文艺论坛相继举办,数百名文艺评论家围绕“民族文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民族文艺与党的百年历程”“民族文艺与中华美学精神”“新时代民族文艺的责任与担当”“时代精神的民族文艺表达”“新时代民族文艺的传承和创新”“以民族文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交流研讨。

  “全国民族文艺论坛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门类文艺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聚焦推动民族艺术发展、促进各民族艺术之间的交流融汇和中华美学精神建构等时代课题,不但论坛研讨的主旨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的组织形式和讨论交流本身也是全国各地各族学者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曾参加第三届全国民族文艺论坛的西藏大学校长、中国文艺评论(西藏大学)基地主任金永兵说。

  在全国民族文艺论坛上,文艺评论家从多个角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深入阐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刘大先阐述了民族文艺的历史渊源与当代实践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认为文艺作品中关于边疆题材、少数民族同胞新生活的书写等,让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体意识与国家意识达成辩证统一,塑造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形象。

  对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文艺评论家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民族文艺的发展特征予以阐释。内蒙古文联原主席巴特尔指出,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互相撞击、补充、融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游牧文明以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刚劲气质和精神风貌,与中原地区稳健中和的农耕文明相融合,使中华文化一次又一次实现变革、充实和更新,并长期保持着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北方民族文艺作为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评协理事、大理大学文学院院长纳张元指出,民族文艺在党的领导下成长,在新中国的摇篮里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文艺的眼界和格局不断提升,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贡献。

  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在《新时代民族文艺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贡献》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形成的共享、共通、共融的精神情感体系,是增进认同、凝聚力量、推动进步的内在精神动力。“这个家园的成员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传承、共同的价值认知、共同的审美情感和共同的精神追求,而这些恰恰构成了民族文艺的血脉和魂魄。”

  在第四届全国民族文艺论坛上,新疆大学文学院教授朱贺琴提出,新疆民间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的地域化表达。在新疆民间文学的多重审美特色中,生态美是其鲜艳的底色,生活美是其生存生长的土壤,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美是其发展传承的灵魂。自然之德、社会之德、爱国之德在新疆不同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贯穿。通过新疆各族群众对“美、德”意识的不断强化与深度体验,新疆民间文学最终呈现出以文化认同为灵魂的多重美学特色。

  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民族文艺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是非常急迫而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对于民族文艺作品、思潮和现象,中国评协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文艺评论和推介活动,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为引领,阐发和引导民族文化审美意涵和价值旨归,构建民族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2021年,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全国多地巡演,登上央视《国家宝藏》等多个热门电视节目,引发观众热烈反响。该剧聚焦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生动还原了一段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2022年2月,中国评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北京演艺集团共同主办舞剧《五星出东方》作品观摩研讨会,与会评论家和主创代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对这部开创文物题材舞剧新形式的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研讨。中国评协副主席王一川从美学角度分析指出,创作者对考古遗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的丰厚象征意义和尼雅木简语义展开美学想象,运用汉代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融的舞姿,和西域风、中原风、中原西域融合风3个系列的舞蹈语言,把观众带回汉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图景中。

  2022年8月,中国评协与15家单位共建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其中两家基地落户新疆大学、西藏大学。中国评协和两家基地积极推进工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探讨、总结民族文艺传承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今年4月,“新疆文艺的美学特色”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全面梳理新疆地区11种文艺门类的历史脉络,归纳概括其美学特色,为中国各文艺门类的美学图谱提供了生动的新疆篇章。今年5月,“西藏文艺的美学特色”——首届“第三极”西藏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在西藏林芝召开,40余位文艺评论家围绕西藏的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舞蹈、民间文艺等门类,梳理、探讨西藏文艺创作的美学脉络和规律性认识。

  新疆评协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新疆大学)主任邹赞说,“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自成立以来,聚焦‘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新疆的传播与发展实践研究’‘当代新疆各民族文艺共同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新疆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地域文化’等主题,尝试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文艺评论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新疆经验。中国评协先后派出权威专家赴新疆调研指导,定向给予课题资助,及时为新疆文艺评论重大问题研究提供学术支撑。”

  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敏锐把握时代特征,撰写文艺时评,积极构建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民族文艺的传承、创新起到支撑性、引导性的作用。一些民族文艺理论评论的重要成果通过“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和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平台等得以展现。这些文章或从宏观视角观察,或从经典个案切入,或聚焦单一门类民族题材创作,主动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对民族文艺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

  董耀鹏在《新时代民族文艺评论:价值遵循、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一文中指出,“多元一体”既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独特优势,是民族文艺事业百花争艳、生机勃发的内在动因,同时也是民族文艺评论必须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艺评论工作者需要担当作为,加强正向引导,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全面准确阐释“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强化“共同体”美学表达。

  邹赞的《茅盾在新疆的文艺活动及其对当代民族文艺评论的启示》一文,对抗战时期茅盾等进步文化人士远赴新疆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历史进行研究,揭示出进步文艺活动对新疆现当代文化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

  金永兵的《民族文艺评论的时代精神与责任担当》一文指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方向,发挥好民族文艺评论的思想引领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深挖民族传统文艺的新时代内涵;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引导,“向民间文艺要资源”;以形成文艺高峰为目标,发挥好民族文艺评论的经典建构功能。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在《以“中国性”建构民族命运共同体——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新观察》一文中指出,近年来的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以国家意志的建构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中国式情感的别样表达等,完成了“中国特色”书写,并以此呈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以科学的民族文艺评论促进文化交融

  “文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构成,具有培根铸魂、培元固本的作用。开展文艺交流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各族群众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董耀鹏表示。在中国评协的引领下,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以科学的民族文艺评论促进文化交流融合,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文艺发展,将会打开宏阔的格局和开阔的视野。”徐粤春说,按照时代进步要求和当代审美追求引导民族文艺创作,更好地发挥文艺作品促进文化交融的独特作用,是民族文艺评论的必由之路。

  “聚焦西藏的新时代影视佳作,在有效利用西藏固有的山美、水美资源的同时,表现西藏人民战胜贫穷、转变思想观念的‘人美’的内容增多了。”在第四届全国民族文艺论坛上,南京邮电大学艺术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范建华说,这些作品从过去的宏大叙事渐而多以“散点透视”的微视角、小人物书写方式来观照大时代、大情怀。

  中国评协会员、二级编剧李洪涛表示,影视评论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去观照历史和现实、观照中国民族题材影视剧创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进步,是中国民族题材影视剧创作长久不变的主题。“我们必须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类学价值观,使民族题材影视剧实现‘主流价值+主流市场’的双主流、双丰收。”

  越来越多的文艺评论家关注到,促进文化交融需要更加准确地把握民族文艺“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中国评协副主席张德祥指出,民族艺术价值一方面体现在文化的地域特征和艺术形式的民族特色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内容的进步意义上。两者相辅相成,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锋指出,新时代民族文学研究应重点梳理民族文学的学科发生、学术生产与话语生成,以及民族文学创作与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在研究中要注意“现场与历史”“共鸣与个性”等特征,对民族文学中诸多文学现象进行客观判断,进而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探索引领、培养民族文艺评论人才的路径

  “很荣幸能在西湖论坛的平台上进行交流,我会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动和影响身边更多的同事和学生,做好新疆文艺评论工作。我也将以文艺评论名家为榜样,撰写更多高质量的文艺评论文章。”今年8月,新疆大学讲师白哈提古丽·尼扎克在西湖论坛·天山会议上发言,表达获得了做好民族文艺评论的动力和来自中国评协大家庭的温暖。

  这是由中国评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浙江省文联、新疆文联主办的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首次走出浙江,来到天山之畔的五家渠市。近80位新疆文艺评论工作者参会,12名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专家在论坛上发言。他们从新疆多民族语言翻译优势、新疆文艺、兵团文学的创作与评论等角度,共同探讨新疆文艺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文化润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中国评协聚焦民族文艺评论骨干人才培训,协调东部地区文联、评协与新疆评协结对互助,在文学评论、影视评论、民间文艺评论、《玛纳斯》史诗评论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为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培养了一批政治站位高、业务能力强的“文艺评论轻骑兵”。在今年10月举办的新时代新疆文艺评论骨干人才培训班上,专家学者围绕“第二个结合与新时代文艺工作”“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杂技的发展与转型”“新时代文艺的历史方位与时代责任”“新时代新疆美术创作中的美学特色”等专题进行授课,10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在民族文艺评论领域,中国评协通过吸收会员、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协会的向心力,夯实民族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截至2023年,中国评协已有少数民族会员163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占63.2%,副高级职称以上占75.5%。

  今年6月,第二届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在新疆阿克苏市举办。在分组讨论环节,大家重点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相关议题深入交流,集体学习《中国文艺评论工作者自律公约》,并签订遵守《自律公约》承诺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在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民族文艺评论将始终与民族文艺创作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