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年前的史书,为何记载茶卡湖盐“味甚甜美”?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长命 发布日期:2023-11-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景区一角。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秋日的茶卡盐湖,水天一色,风光旖旎,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玩。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游客在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景区乘坐游艇。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游客在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景区游玩。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一)

  茶卡盐湖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的天然结晶盐湖,“茶卡”是藏语“盐池”的意思,蒙古语称“达布逊淖尔”,意思是青盐的海。其平均海拔3059米,湖面面积约105平方公里。

  茶卡盐湖是中国盐文化发源地之一,以盛产“大青盐”出名,拥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至今仍在开采。抗战时期,茶卡盐曾驰援前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支持新中国建设,来自五湖四海的盐业人在这里共同筑起新中国盐业生产线。

  茶卡盐湖是古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站点,其别具一格的盐湖生态景观如今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被旅行者们称为中国的“天空之镜”。2009年,青海湖茶卡青盐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鲜为人知的是,茶卡盐湖背后,有一段1600多年前江南与青海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佳话。

  (二)

  历史上,中国人将盐分为池盐(湖盐)、井盐、海盐3种,客观反映了我国盐资源分布的区域性。茶卡盐湖开采时间很早,汉代,羌人曾生活在这一地区,他们很有可能是茶卡地区的挖盐人。对茶卡盐湖记述最为详细者,当属南朝刘宋时期(420-479年)一个名叫段国的人。因掌握了包括盐池在内有关吐谷浑以及周边地方政权丰富的原始材料,段国编著了一本名为《沙州记》的书,成为后世了解茶卡盐最早、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书名中的“沙州”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甘肃敦煌,而是位于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沙州。该沙州得名于一处面积广大且“不生草木,荡然黄沙”的黄沙滩,今名穆格滩。时至今日,黄沙仍在。

  段国当时的身份是南朝刘宋出使吐谷浑的使臣。吐谷浑,属鲜卑慕容部一支。历史上曾多次迁徙,后逐渐稳定于青海黄河以南一带,南朝刘宋赐封吐谷浑首领为“河南王”。由于当时南北朝政权分立,南朝与西域的联系一般都要经过吐谷浑。彼时,青海道(又称“羌中道”)成为丝绸之路新开辟的道路,甚至一度超越丝绸之路主干道,成为使者、商人及僧侣往返江南与西域的交通要道。

  当时段国从南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出发,溯长江西上,经松潘草地北入吐谷浑。抵达吐谷浑后,他获悉乙弗鲜卑(鲜卑的一支)将青海湖称为屈海。屈海西南三百里有盐池,位于吐谷浑与乙弗鲜卑交界处。段国决定前往探寻。

  来到盐池,面对美景,段国脱履入湖,近距离感知盐湖之神奇。他将手探入正在结晶的一部分池水中,将池中晶体盐掬出细观后发现,盐池中天然结晶析出的池盐,与南朝常见的海盐形态截然不同。就在他诧异于这些手中的碎白盐晶体时,随从将池中著名的“大盐”递到他手中。大盐的形态、大小非常独特,让他不禁又思忖片刻,最后索性将大粒盐送入口中,回味良久。回到馆驿,段国遂提笔用“从阔半寸,形似石,味甚甜美”来形容白天品尝过的大粒盐。

  (三)

  段国所记载的盐的物理特性,千年而下依然不断为后人所重复观察。著名地质学家李承三和地理学家周廷儒都曾于民国时期调查过青海茶卡盐矿,指出青盐又名大盐,且储量颇丰。青盐之得名,是因正方盐晶体内部常带青色;而大盐之名,则归因于其直径有二三厘米长。以现代调查数据和科学表述检视,段国笔下“从阔半寸”的文字并无太大出入。从这个角度讲,段国确是亲自观察和科学记录茶卡湖盐史载第一人。

  段国用“味甚甜美”形容屈海池盐的味道,看似让人难以理解。无独有偶,北凉的段龟龙在《凉州记》中,也用“正方,半寸,其形似石,甚甜美”这样的文字来描述凉州青盐池及所出晶体盐。

  这也是继段国之后有人再次用“甚甜美”来形容盐味,其中似乎存在某种默契。只能推测,青盐之于其他盐类,具有一种难言的独特性。为何将味道咸的盐用“甚甜美”这样的词来形容,只能说或源自地理,或源自人文。

  (四)

  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编纂《本草纲目》时,就收录了段龟龙描述青盐池盐的文字,用“气味:咸、寒,无毒”的文字来定性青盐,既没有讨论“甚甜美”的盐味,也没有作任何疏解,对青盐的描述客观中立。

  事实上,“盐味甜美”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儒家文化底色。在我国古代,盐一直是重要的贡品。《周礼》记载,盐人(周代官名)需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功用,准备不同形态和类型的盐。诸如祭祀的场合用苦盐和散盐,招待宾客用形盐,而王、王后、世子宴席用膳,盐人需要供给饴盐。东汉郑玄注:“饴盐,盐之恬者,今戎盐有焉。”一为“饴”的字面释义,“盐之恬者”,“恬”即“甜”字;二为“饴盐”的民族和方位内涵——“今戎盐有焉”。

  段国千里迢迢进入吐谷浑,又特意去盐湖进行考察,就他个人而言,带有盐湖地理发现的意味。《周礼·天官·盐人》记载:“王之膳馐共饴盐。”而新发现的大盐品种,成为段国试图疏证儒家经典《周礼》记载“饴盐”的重要物证。

  茶卡盐湖周边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汇的地带。几千年来,汉、藏、蒙古等多民族在这里和谐相处。由此看来,对茶卡盐“味甚甜美”的形容更像是一种历史隐喻。不然,历经1600多年,后人为何还称足以供应全国食用70年的茶卡盐湖为“中国盐业的宝藏”呢?

  (作者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