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假期出行指南:请带上这顶气势瞬间拉满的帐篷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李雪婷 发布日期:2023-10-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假期去旅行,若能带上2400年前曾侯乙的帐篷,气势瞬间拉满。

 

  金秋十月,正是旅行好时节。支帐篷、搭天幕是很多当代人眼中最“酷”的旅行住宿方式。但你知道吗?“帐篷”可不是舶来品,而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古董”。

  老到什么程度呢?大概2400岁吧!秦始皇还比它年轻近200岁呢!

图片

  ▲曾侯乙帐篷框架最终方案模拟图像。

  材  质:木料+青铜

  时  代:战国

  生产时间:约公元前433年

  拥有者:曾侯乙

  数  据:四面坡式,面阔约10m、进深约4m、高约3m,占地40㎡

  特  征:低调——古建筑复原;奢华——理念先进,设计复杂

  收藏单位:随州市博物馆

 

  01  其貌不扬的青铜构件

  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发现的曾侯乙墓葬,因宏伟精美的曾侯乙编钟闻名世界。

  鲜为人知的是,在后续陪葬坑的发现整理中,还出土了一座由300多件青铜构件组成的曾侯乙帐篷,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涉及青铜构件最多的古代“帐篷”。

  一堆其貌不扬的青铜构件,却展示出穿越时空般的先进设计理念。

图片

  ▲陪葬坑西南角散落的青铜构件。

图片

  ▲青铜构件举例:卯式套筒(B型)。

图片

  ▲青铜构件举例:象首形构件(B型)。

 

  02 脑洞大开的套筒设计

  用于帐篷搭建的青铜构件大多有套筒结构,其中有若干青铜构件可通过套接、勾连、旋转等操作实现组合拼接。

图片

  ▲三通形构件-卯式套筒等组(分)。

图片

  ▲三通形构件-卯式套筒等组(合)。

图片

  ▲斗形构件-条形构件组。

  例如,三通形构件在套筒内侧设计凸榫。

图片

  ▲三通形构件。

  卯式套筒外侧设计T形凹槽。

图片

  ▲卯式套筒(A型)。

  两者在拼接时,三通形构件凸榫通过卯式套筒竖向凹槽完成套接。

图片

  ▲图像模型展示(套接)。

  然后再旋转90°使凸榫滑入横向凹槽卡牢两者。

图片

  ▲图像模型展示(90°旋转)。

  同理,先旋转、后抽拉又可以使两构件分开。

  诸如此类的榫卯连接、旋转卡牢,应用在许多组青铜构件连接中,操作简单方便,很好地实现了帐篷框架的搭建与拆卸功能。

 

  03 3D打印和建模复原

  除了青铜构件之间的活扣连接之外,现场还发现了一些构件套筒中残留的木质痕迹与销钉残痕,由此推测曾侯乙帐篷的青铜构件可与木杆套接,形成固定的组合杆件。

图片

  ▲三通形构件组模型。

  这些组合杆件成为搭建帐篷的基本单元——每组杆件的木质部分作支撑,青铜构件作结构连接。

图片

  ▲斗形构件-条形构件组模型。

  由此,便可解答几百件青铜构件在出土时凌乱摆放的奥秘:

图片

  ▲8字形构件-隼式套筒组模型。

  一号陪葬坑中的青铜构件原本都是固定在木杆上,形成组合杆件。帐篷作为曾侯乙生前常用之物被选择随葬,甚至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大小适合的陪葬坑。为方便存放,帐篷被拆解成一组组杆件,然后收纳成捆放入坑中。

图片

  ▲顶部三角架构模拟。

  而时过境迁,木杆腐朽,故而被发现时,坑中只看到“凌乱”的青铜构件。

图片

  ▲顶部主体框架结构模拟。

  现如今,曾侯乙的帐篷穿越千年,再次被搭建起来。

图片

  ▲帐顶结构图像模拟。

  对曾侯乙帐篷的整理研究经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随着科技的进步才获得突破性认识。

  考古工作者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构件模型,运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建模,反复对照图片、实物、模型、发掘资料等,经过综合分析研究,最终将曾侯乙的帐篷框架复原出9种类型、127组杆件,包含338件青铜构件。

  模拟实验证实,127组杆件可搭建一座帐顶为四面坡式,面阔约10米、进深超4米、高约3米的帐篷框架。

  这顶40㎡的大帐篷,可拆卸、可收纳、可搭建,与现代帐篷并无二致。于是我们知道,现代出行生活的便捷理念早在我国的青铜时代便已产生,并通过青铜材料得以实现。

 

  04 青铜时代的超前设计理念

  从纷繁复杂的小小青铜构件到一座规模较大的“帐篷”,不仅标志着青铜生产技术上的成熟,更蕴含着中国古人精密的设计思想。

  青铜构件之间可以反复拆卸,说明这座帐篷要随着主人移动,多次经历搭建、拆卸、存放等过程,与今现代人露营扎帐并无差异。

  多达338件的青铜构件,通过宏观的预先设计组合为127件杆件,同类构件之间可以相互代替,化繁为简。这说明在当时,先民们就已知道,在手工业生产中,要实现同类构件形制、尺寸基本一致,不同构件的连接结构要严密。

  由此可知,在2400年前,青铜器生产便可以批量化、制式化、标准化,这与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曾侯乙所在的战国初期,面临着时代变革——青铜时代即将没落,铁器时代开始到来。

  中国的青铜文明,以恢弘的钟鸣鼎食、神秘精美的动物纹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正如代表着青铜时代磅礴气韵的曾侯乙编钟。

图片

  ▲曾侯乙编钟。(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官网)

  而其貌不扬,却低调彰显铸造技术的青铜构件,其超前的设计理念传承至今。假期去旅行,若能带上2400年前曾侯乙的帐篷,气势瞬间拉满。(作者简介:李雪婷,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

  (本文青铜构件插图均源自《曾侯乙墓陪葬坑》,科学出版社,2021年)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王彦龙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采写 | 齐子通

  制作 | 胡琪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