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百姓“小故事”串起家国“大叙事”——访《石榴花开》作者、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报记者 周芳 发布日期:2023-09-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何建明与创建“爱心妈妈”公益社团的维吾尔族老教师曼热亚木在一起。

作者:何建明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7月

 

  “新疆这片热土上的人民和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常常使我热泪盈眶。因为感动和热爱,我写了《石榴花开》这部作品。”《石榴花开》是著名作家何建明新近创作的一部报告文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

  作家深入被称为“民族团结的沃土”的新疆塔城地区,遍访三市四县的各族同胞,挖掘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展现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安定团结、共同奋进的大好局面,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新疆民族团结的壮丽颂歌。

  一次沉浸式采访和走亲戚式的调研

  记者:一说到新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地域辽阔、面积广大。新疆那么大,您为何选择将塔城地区作为书写地?

  何建明:新疆是个好地方。近五六年来,我先后去过新疆4次,南疆北疆都走过。还是在前两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断有新疆文学界的朋友对我说:“你是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来我们这里实地看看,为我们新疆写本书,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了解这里的真实情况。”文友们的这份期待和重托,消除了我对疫情和路途遥远的一些担心。我决定再去一趟新疆,更加深入地走到百姓中间,看看他们的生活变化。

  在新疆文联和新疆作协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于去年6月和7月两次去了新疆,到了过去从未到过的塔城地区。这两次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走访塔城的百姓,与他们聊家常,听实情、看实景。去的地方有牧场、社区、厂矿、边境,以及学校、企业、医院等。我先后采访和接触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满、壮、俄罗斯、锡伯、苗等20多个民族的数百人,可以说是一次沉浸式的采访和走亲戚式的调研,也因此留下前所未有的亲切感、现场感与真实感。

  塔城是一个非常具有新疆特色的地方。古老的塔城是新疆西部重镇,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今天的塔城有近30个民族共同生活,是新疆民族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和谐之地。可以说,塔城在很大程度上是新疆的一面镜子。

  新疆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物产资源,更有善良的人们和时刻发生着的美好故事。我希望通过我的亲眼所见、通过我的笔,把真实的新疆告诉世界,这是我写这本书最大的愿望。

  用“绣花般的功夫”实现“国家叙事”

  记者:正因为有沉浸式的采访,才有了作品中真实可信、可亲可爱的各民族人物群像。

  何建明:是的,这次在塔城,我前前后后采访了200多人。《石榴花开》16个章节最终呈现的16个人物是反复筛选出来的,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深深打动了我。

  在97岁的维吾尔族老教师曼热亚木家,她动情地告诉我:几十年来,她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给予她一家和身边人的关怀。所以离休后,她创建了“爱心妈妈”公益社团,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家庭和孩子。在曼热亚木的带领下,如今的塔城到处都有“爱心妈妈”,她们成为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和边境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

  美丽的阿依古力是塔城市的“名人”,因为她几十年来一直在这个城市唱歌,是塔城人心目中的百灵鸟。她说之所以热爱唱歌,是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祥和富足的地方和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她的歌声是对这片养育她的土地倾诉的心声……阿依古力告诉我,她现在不仅自己唱,而且也让儿子跟着她唱,用歌声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民族团结。

  生长在多民族大家庭的哈萨克族姑娘韩莲·韩兵漂亮灵秀。初次见面时,她的名字让我很好奇。姑娘笑着解释说,她的父亲和母亲、爷爷和奶奶,以及姥姥和姥爷,都是不同民族的“结合体”。所以到她这儿,就成了随父亲名字、又有自己名字的“韩莲·韩兵”。她的名字恰如一把钥匙,巧妙地为我们解开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基因密码。

  在塔城,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论在草原牧场还是风雪交加的“老风口”,或是社区的公园,只要见到当地百姓,问一声“你们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时,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亚克西!”然后用歌声和舞姿来回答我……你会自然而然地为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感到欣慰。

  记者:您在书中除了描写一群生于斯长于斯的塔城普通民众,还写到一群来自祖国其他地方、落户扎根塔城的人,他们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何建明:新疆之所以会这样安稳、美好,各族人民亲如一家,还因为这里有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优秀中华儿女,他们心怀崇高信仰,以自己的无私奉献和钢铁意志守护着万里边疆。

  在边境线上,我走进“时代楷模”魏德友家,无法不被这一家人几十年戍边的精神和行动所感动。半个多世纪前,山东退伍战士魏德友带着新婚妻子,不远千里来到边境线,一守就是近60年。我见到魏德友时,这位80多岁的老人,因为升国旗摔伤了腿躺在床上,他的妻子一个人忙里忙外……看着苍老而又饱经风霜的大娘,我感慨颇多。是的,正是她大半辈子默默无闻的陪伴,才有了今天魏德友成为全国人民敬仰的“时代楷模”。大娘嘴里没有一句怨言,只有骄傲:“我们在这么远的地方,还让你们北京的人来看望,太光荣了啊!”她的话朴实得像沙粒一般,却又如金子一般珍贵。

  另一位叫张秋良的老兵,当年从陕西奔赴塔城沙湾守边,他的7名战友因公牺牲在边防。后来部队换防,到了另外的地方。已经退伍回到陕西老家的张秋良,舍不得那些牺牲的战友,带着妻子一起重新回到老部队所在地。近50年时间,他一直为战友守墓。风风雨雨中,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七旬老人。张秋良的故事感动了战友,他们纷纷来到张秋良所建的“老兵驿站”,为地方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尽己所能。

  这样的故事,在塔城、在新疆,随处可见、可闻……

  塔城还是辽宁对口援疆的重点地区。近20年来,一批批来自辽宁的援建人员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携手共建。我看到一座座援建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一处处凝聚深情厚谊的民生工程竣工投用。这些其实也是在向世人鲜明昭示:新疆是祖国的新疆,祖国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祖国。

  《石榴花开》写的是一个大题材,但所有的故事都是百姓的“小故事”。也正是一个个这样的“小故事”,让我的心一次次产生巨大的震撼。以前常有人评价我的创作是“国家叙事”,其实,要真正把“国家叙事”做好,就得选择精美的“小故事”,用“绣花般的功夫”来实现。

  报告文学是讲好新疆故事最好、最直接的文体之一

  记者:从事创作40余年来,您的作品影响了无数读者,对报告文学创作也进行了很多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您怎么看待用报告文学讲好新疆故事?

  何建明:报告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体,是讲述新疆故事最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我觉得报告文学作家或者报告文学文体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就我的创作经验来说,如何把好故事转化为大家喜欢阅读的文章?这就需要到现场去,采集生活中的原材料,然后去伪求真、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才能生产出好作品。

  报告文学有两个本质特点,一是客观真实,二是情感的介入。文字是一种载体,情感的介入非常重要。只有把自己感动了,才有可能通过我们的文字感动读者。在创作《石榴花开》的每一刻,我的内心深处都涌动着激情与感动。塔城有新疆大地上共同的美,又有别处不曾有的风情;塔城的笑脸多,无论走在乡间还是城市,人们的目光里都充满了柔情与关切;塔城人自信满满,认为只有紧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充分信任自己的祖国,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为一名作家,能将新疆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真实的新疆,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今后,我还会去新疆、继续关注新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持续讲好大美新疆的精彩故事。

  (本文图片由何建明提供)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